车坛风云变幻,智能驾驶的浪潮席卷而来,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现在正争先恐后地向一家中国公司伸出橄榄枝?
这究竟是世事变迁的必然,还是科技浪潮中的一次惊艳亮相?
笔者从业多年,见过不少风光,但Momenta的崛起,确实让我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说,它正在改写智能驾驶领域的游戏规则。
“魔”力初显,BBA为何纷纷“折腰”?
2025年,国内智能驾驶领域呈现出“自研、华为、Momenta”三大势力鼎立的局面。
一方面,以小鹏、理想、比亚迪为代表的车企,正在倾力打造自家专属的辅助驾驶系统;另一方面,华为乾崑ADS系统以其强大的集成能力,成为许多车企的“流量密码”。
然而,在“魔”的代号下,Momenta这个名字,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行业内激起涟漪。
你敢信?
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大德系巨头,竟然不约而同地选择与Momenta深度合作!
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授权,而是实打实的联合研发,并且已经有多款重磅车型搭载了Momenta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
9月25日,北京奔驰的全新纯电CLA开启预售,这款车不仅是奔驰电动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更是在智能驾驶领域,首次采用了与Momenta共同打磨的系统。
这就像是传统武侠小说里,老牌大侠主动向一位初出茅庐但功力深厚的年轻高手请教,其背后的信息量,绝不亚于一场武林大会的宣言。
紧接着,9月16日,奥迪新品牌AUDI的首款车型E5 Sportback上市,其智能驾驶技术,同样出自Momenta之手。
而宝马,早在7月15日就已官宣,将与Momenta联手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首款应用车型将在2025年底亮相。
这种“众星捧月”的态势,让Momenta这家中国公司,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要知道,与这些一线豪华品牌达成合作,并能快速实现量产落地,其技术实力和市场适应性,绝非一日之功。
“飞轮”与“双腿”:Momenta的战略秘诀
Momenta的成功,绝非偶然。
回溯其发展历程,你会发现一个清晰而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2016年,年仅30岁的曹旭东带领团队创立Momenta,他们的目标,是实现可规模化的自动驾驶。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攻克数百万个长尾问题,积累至少1000亿公里的海量数据。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Momenta提出了“一个飞轮,两条腿”的战略。
这里的“飞轮”,指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数据驱动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量产车型收集真实路况数据,再用这些数据不断优化算法模型,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让技术越来越精进。
这就像是古代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来掌握宇宙的规律。
而“两条腿”,则清晰地描绘了Momenta的双轨并行发展模式:一方面专注于量产辅助驾驶(目前以L2级为主),让技术快速落地,触达更多消费者;另一方面,则持续深耕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L4级),为未来铺路。
这与许多自动驾驶公司“先L4后L2”的路径截然不同。
要知道,很多初创企业,一开始就瞄准了L4,但由于商业化落地困难,不得不回过头来做L2、L3。
Momenta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一开始就将量产作为实现规模化L4的必经之路。
曹旭东曾强调:“量产自动驾驶这条腿是先迈出去的,可能走得会更领先一些,完全无人驾驶也一直在走,相当于是我们的第二步,也一直是我们的战略。”
这种务实且长远的眼光,正是Momenta能够赢得市场信任的关键。
技术之外的“软实力”:价格与适配性
除了技术上的硬实力,Momenta在商业化模式和成本控制上也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
在技术层面,Momenta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实现“无图智驾”,巧妙地规避了对传统高精地图和高精度定位模块的依赖。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复杂多变的山路、乡村小道,甚至在一些地图数据更新不及时的地方,Momenta的系统依然能保持出色的表现。
这种“纯视觉”的方案,不仅降低了对基础设施的依赖,也大大节省了硬件成本。
成本控制方面,Momenta更是将“性价比”玩到了极致。
他们积极与法雷奥、地平线等本土供应商合作,推动国产芯片和传感器的规模化应用。
据业内人士透露,Momenta的单车智能辅助驾驶方案成本,甚至可以降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左右!
这对于成本敏感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更重要的是,Momenta并非提供“一刀切”的解决方案。
他们能够根据不同车企、不同车型的需求,进行高度定制化的适配。
这使得搭载Momenta技术的车辆,能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智能驾驶体验,而非千篇一律的“套娃”。
同时,车企的工程师也能在Momenta提供的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创意,保留自身的技术标签。
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赢得了车企的广泛赞誉。
“无图智驾”的破局之道
还记得当年,高精地图被认为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必需品”吗?
Momenta却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
他们提出的“无图智驾”方案,并非是放弃对环境的感知,而是转向了更先进的“纯视觉”感知技术。
想象一下,当车辆的“眼睛”(摄像头)能够像人眼一样,通过深度学习和强大的算法模型,直接理解和预测周围环境的变化,甚至能“读懂”行人的意图、预测非机动车的轨迹,那么,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这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以气御剑”,不再局限于外物,而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内功来驱动一切。
Momenta最新的R6飞轮大模型,更是将这一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
通过引入“噩梦题库”机制,模型能在模拟环境中主动复现各种极端危险场景,进行“魔鬼式”的特训。
这就像是为自动驾驶系统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沙盘推演”,让它在虚拟世界里经历无数次生死考验,从而在真实道路上更加从容和安全。
“摩尔定律”下的生存法则
在智能驾驶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技术迭代的速度堪比“光速”。
曹旭东的“智驾摩尔定律”——软件体验每两年提升10到100倍,硬件BOM成本每两年降低一半——早已深入人心。
他更是提出了新的目标:到2025年底或2026年年初,实现无图城市NOA,并将硬件成本降至4000-5000元。
这背后,是Momenta在芯片研发上的大胆投入。
首款车规级推理芯片已完成流片,算力对标英伟达Orin系列,目标是将城区辅助驾驶方案成本压至5000元级别。
下一代芯片更是瞄准600TOPS的稀疏算力,旨在通过与算法的深度耦合,实现算力利用效率的飞跃。
笔者认为,在智能驾驶这个高度资本密集、技术迭代迅速的赛道,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实现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并且能够快速规模化落地的企业,才能最终存活下来。
Momenta的这一系列举措,正是为了在这场“淘汰赛”中,占据有利先机。
从“中国训练”到“全球部署”
Momenta的野心,不止于中国市场。
随着智己L6海外版IM5在英国上市,Momenta的技术方案也正式走向了国际舞台。
他们采取的是“中国训练+全球部署”的模式,将在中国复杂路况下积累的算法优势,反哺到全球市场。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中国复杂的交通环境,为AI模型的训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库”,远超许多国外市场。
通过“中国训练”,Momenta的算法模型能够应对各种极端情况,再将其应用到全球市场,无疑具备了更强的普适性和鲁棒性。
IPO冲刺:为梦想续航
自动驾驶领域的IPO大潮,早已拉开序幕。
Momenta,这家在智能驾驶领域默默耕耘多年的中国公司,也正在为登陆资本市场做最后的冲刺。
尽管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其背后强大的股东阵容——丰田、博世、通用等全球汽车产业巨头——已经足以证明其价值。
要知道,在研发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漫长的自动驾驶领域,资本的支持至关重要。
Momenta此番积极寻求Pre-IPO融资,无疑是为了进一步夯实技术根基,加速商业化进程,为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积蓄力量。
如同《孙子兵法》所云:“多算胜,少算不胜。”
Momenta深谙此道。
他们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商业模式上也洞察秋毫。
正如曹旭东所言:“我一定会用多个供应商,这样才能拿到最好的产品。”
Momenta正是抓住了主机厂对于多元化、高质量供应商的需求,才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BBA争相合作的“宠儿”。
未来,我们期待Momenta能够继续乘风破浪,在智能驾驶的征途上,书写属于中国科技的辉煌篇章。
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安全、更便捷、更智能的出行体验,正加速向我们驶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