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脱困专利技术解析:新能源汽车如何用算法“绝地求生”?

你是否经历过车辆陷入泥潭时的无助?当车轮空转、车身下沉,传统脱困方式往往依赖驾驶员的经验和运气。吉利最新公布的"脱困控制方法、脱困系统及车辆"专利,正试图用算法改写这一困境。这项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与雷达新能源汽车联合申请的专利,揭示了智能汽车时代的安全新范式。

吉利脱困专利技术解析:新能源汽车如何用算法“绝地求生”?-有驾
image

专利核心:从人工判断到智能决策的跨越

传统车辆脱困主要依靠驾驶员经验判断:观察地形、尝试倒车、垫石块或找人推车。吉利专利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一个实时动态的脱困仿真模型。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结合车辆倾角、轮速等状态参数,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上千次路径模拟。

新能源车的电机特性与这套系统形成绝佳配合。电动机的瞬时扭矩响应速度是燃油发动机的5-10倍,配合算法可以精确到0.1牛米的扭矩控制。专利中特别强调的"路径迭代"技术,能在0.5秒内完成传统人工需要30秒以上的决策过程。

三大技术支点如何提升安全性能

环境感知与数据融合构成了系统的基础。通过12项环境参数和8类车辆状态数据的交叉验证,系统能识别出轮胎陷入深度、地面附着系数等关键指标。例如当左前轮陷入沙坑时,系统不仅检测轮速异常,还会通过车身姿态传感器判断重心偏移角度。

仿真模型的动态优化是算法的精髓。采用改进型蒙特卡洛模拟算法,系统能在1秒内生成超过2000条可能的脱困路径。这些路径并非简单的前进后退,而是包含扭矩分配、制动干预、转向调整的复合指令。测试数据显示,算法生成的脱困方案成功率比人类驾驶员高出47%。

执行部件的协同控制展现吉利的技术积累。专利中提到的"底盘域控制器"能同时调度电控四驱、线控制动、主动悬架等系统。当识别到交叉轴困境时,系统会先对悬空车轮实施制动,再将扭矩智能分配给有附着力的车轮,整个过程无需驾驶员任何操作。

吉利脱困专利技术解析:新能源汽车如何用算法“绝地求生”?-有驾
image

从应急脱困看智能驾驶技术布局

这项专利的短期价值显而易见:解决新能源车因电池组增重导致的陷车风险。实测表明,配备该系统的车辆在沙地脱困时间缩短至传统方法的1/3。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验证了智能驾驶的闭环控制能力。

在技术架构上,脱困系统与L4自动驾驶共享相同的传感器网络和决策逻辑。专利中提到的"故障应对模块",正是高阶自动驾驶必备的冗余设计。行业专家指出,这类技术可能推动汽车安全标准从碰撞防护向主动避险演进。

吉利脱困专利技术解析:新能源汽车如何用算法“绝地求生”?-有驾
image

技术落地的挑战与展望

当前系统在暴雨天气下的识别精度仍有提升空间,积雪覆盖的特殊地形也需要更多测试数据。但吉利展示的技术路线具有明确延展性,未来可应用于洪涝逃生、雪地救援等场景。当汽车学会自己"思考"如何脱困,或许我们正见证智能出行安全革命的开端。

这项专利不仅是技术突破,更预示着人车关系的新可能——当危险来临,汽车不再是被动的工具,而成为能自主化险为夷的伙伴。在智能与安全交织的未来道路上,吉利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