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为何集体盯上巴西这块"肥肉"?
巴西最近有点热闹。长城汽车刚在圣保罗州伊拉塞马波利斯市投产新工厂,比亚迪就宣布要在巴伊亚州建电动车生产基地,广汽、上汽、长安等车企也纷纷跟进。这些企业不是去巴西"打卡"的,而是带着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从电池厂到销售网络,架势堪比当年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阵仗。
但汽车产业只是冰山一角。国家电网在巴西运营着16条输电线路,中石油的深海油田项目每天产出30万桶原油,徐工集团的工程机械占当地市场20%份额,连蜜雪冰城都在圣保罗开了1200家门店。这种全方位"基建+制造+消费"的组合拳,让人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扩张路径。
巴西凭什么被选中?
这个距离中国最远的国家确实藏着硬通货。85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里,埋着全球品质最高的铁矿,已探明储量210亿吨,平均含铁量超过60%,而中国铁矿97%都是低品位贫矿。更关键的是铌矿——这种用在航天材料和超导体的稀有金属,巴西供应了全球90%的产量。
亚马逊河也藏着宝藏。这条世界流量第一的河流水能储量惊人,但现有水电站发电量还不到理论值的十分之一。中国电建集团正在建设的美丽山水电站,二期工程就能满足1800万人用电需求。至于被吐槽"看着大海没饭吃"的港口困境,中交建已经出手改造秘鲁钱凯港,未来通过两洋铁路连接巴西腹地,相当于给南美大陆装了条"出海捷径"。
复制中国模式有多难?
巴西的底子其实比当年中国厚实。2.15亿人口中,25岁以下群体占比36%,劳动力成本只有中国的60%。但短板也明显:圣保罗到里约热内卢的货运,30%时间耗在堵车上;全国40%集装箱要靠一个年吞吐量不到2亿吨的桑托斯港,效率只有上海港的七分之一。
中国企业的解法很"基建狂魔":比亚迪在巴西玩起了"厂店合一",4S店里直接摆生产线;国家电网用特高压技术把亚马逊水电输送到3000公里外的工业区;三一重工甚至把挖掘机生产线搬到了铁矿坑边上。这种"缺啥补啥"的打法,正在快速填补巴西工业化的最后拼图。
甜蜜的烦恼
不过巴西人自己也在犯嘀咕。当蜜雪冰城3雷亚尔(约合4元人民币)的柠檬水横扫街头时,本土饮料厂商坐不住了;中国电动车补贴后售价不到燃油车一半,直接让大众、菲亚特等老牌车企连夜开会。就像一位巴西网友的调侃:"上次被这么改造的还是深圳渔村,现在轮到我们了。"
中巴贸易额十年涨了五倍,但真正的变化藏在数据背后:过去巴西卖给中国的是大豆铁矿,现在中国卖给巴西的是光伏板、5G基站和地铁列车。当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开始出现共享充电宝时,这个南美大国或许正在经历它最魔幻的转型时刻。
有人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当中国车企在巴西复制"市场换技术"的剧本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起三十年前大众桑塔纳在上海投产的场景。只不过这次,坐在技术输出席上的换了人。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