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车依旧是逸双雄遥遥领先,刚在4S店蹲点时看到销售小哥说,去年市场份额还稳稳霸占65%以上的油车,现在剩60左右,压缩的节奏明显快了。这行情我不是说虚的,7月销量里,轩逸和朗逸都破了16万辆——你想想,像一班高中的班车,一个月跑16次,平均每次都要载个七八百人。
你问我:那新能源难道就没戏了?哎,这问题我也常想。其实我心里清楚,新能源毕竟是未来趋势,是新宠。但现实就是,油车留给人的感觉还真不同。转个角度,要是真把几个车放在一起开,哪个给你感觉顺得更自然?我猜,油车的平顺性、那种油门踩到底是啥感,还得靠油车喂养。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到我那台老速腾的油箱盖,还记得它开了十几年,油味伴我走过凌晨。
估算,油车每月行驶3000公里,百公里油耗8升,估在7元吧,油费大概170元左右。每年的油钱得2000多。加油站的那份惯已经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多少次我在凌晨跑到加油站,闻到油菜花香一样的味道,觉得特别踏实。你会不会觉得,有些偏好就是对惯的依赖?
倒是和速腾、迈腾、凯美瑞这些老牌子比一比,差别还是挺明显。别的品牌追求运动、所谓的科技感,但油车那股朴实感,比拼的是耐操和惯。速腾都跑了10万公里了,油耗还能保持在9升以内,发动机也挺能抗打的。说到这,我突然想:为什么油车还能在市场站住脚?是不是研发上面,其实在一开始设计,就更像我们在装修房子时,挑最耐操的瓷砖?讲究耐磨、耐刮,于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要是直接堆技术,可能会写得太死板,我就比喻:油车就像个老铁,打个比方,像我每次跑长途,拼的是那份稳定感——不乱,踏实。新能源像个新宠,还在学会站稳脚跟。其实我觉得,新能源的电池技术虽然在快速进步,但折旧也快,电池的保值率估算也就65%左右——这比油车要差点,毕竟还没完全成熟。
说到油车的实操差别,我倒觉得,放在日常惯里开,转向、刹车的线性感和油门响应,明显比一些新式车还得柔顺。新能源的加速就像那种一踩油门,突然跳起来的感觉新鲜。但实际用下来,稳定、舒服还是油车占优势。
这一切都不能忽视,新能源的成本在逐步降低。你知道吗,某朋友说,他新买的纯电大概充一次电能跑400公里左右,算下来百公里电费大概4元,比油费便宜一半多。这个算术,放到生活里,就是:我平时通勤,按一公里2分钱计算,百公里电费只要4元。比油整整节省一半还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也记过一句:电池续航提升,核心其实在于能量密度。可能大家都没想过,技术的突破其实是能量装得更密,就像我们装行李箱一样,怎么装都塞满了,但偶尔还是会发现,多换个货架,能放得更高点。
你们说,难道未来油车还会一直存在?我觉得可能还会一段时间,但一定会越来越稀有吧。毕竟,像我老妈,她就说:只要涨点,就想换电车。这句话,透露出用户对便宜、省事的偏好。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是油车更惯,还是人们已经变成惯新能源的时候了?
回到供应链的视角,要搞定油车,供应链要保证大量零件的供应,比如发动机和变速箱。这就像是在厨房里备一堆调味料,存得满满的。油车的研发和供应已经打磨多年,可靠性极高。反倒新能源那边,还得拼电池供应链,刚开始出问题,坑也多,就像是偶尔半夜出现雨天,临时加个油或换个轮胎。
我对油车的感情,还是深一点。它不喷火,也不闪电,但它的耐操和惯性好让我觉得特别踏实。你们觉得,未来会不会有一天,油车只剩下收藏价值?有点像那种经典的80年代老车,虽说不快,但回忆满满。
说到这我想起一个疯狂的猜测:或许,未来油车的最后一战并不是在市场,而是在情感层面。那种开着老车在郊外穿越的感觉,谁能取代得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让我反复琢磨,像我店里那个修车师傅说的:油车不用担心,惯就好。但谁知道?难道真到无可避免的那天,我们会怀念这股油味街角的味道?我还记得我那台旧朗逸,深夜开在乡间公路上,速度不快,但心里很踏实。
我在心里拼算着:油车的维护成本也许每年要1千左右,换个火花塞、空滤、油滤这些简单的维护,加起来其实挺实在。新能源的电池换新要贵得多,估算50万公里的更换成本可能直逼一台新车。
是不是,汽车其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那心情也是个要素。每次打开引擎盖,就像打开一本老相册,满满都是回忆与故事。
等会儿,订车的时候我是不是又会犹豫?还是继续换油车,还是坚持那份惯的踏实呢?
(这又是个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