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腻的焦灼,从欧洲一路涌进特斯拉的会议室。如果把8月的巴黎鲁迅广场当作样本,车水马龙、黄蓝标志混杂,一辆白色Model Y停靠在路边,司机下车时脸上写满困惑——特斯拉在这里,已不是风头正劲的“未来魔术师”,而变成那种价格一再跳水、可靠性和身份焦虑齐飞的“待定选项”。此时车身上的灰尘远比电池更引人注目。如果你是那位司机,会不会觉得,买这车,有点像捡了去年的新鲜玩意,只是时间太短、贬值太快,连朋友圈都不忍发图。
法国8月新车注册量增长2.2%,特斯拉却暴跌47.3%;瑞典整体车市小涨6%,特斯拉在那儿直接腰斩再腰斩,跌了超过84%。挪威市场,比亚迪像嗑了奇迹药一样,销量暴增218%,特斯拉只能在角落补作业——连向来偏爱的北欧也不再买账。公式摆出来,欧盟市场份额两年从2.5%萎缩到0.8%,七月销量同比下滑超过40%。专业称这为“坠崖式回落”,但我更愿意叫它“今晚的主角已无登场机会,剧情自行加速收场”,毕竟,在案卷里,往往都是这种戏码:表面风光时谁都想沾光,一旦失手,没人愿意接盘。
“救市神话”是美好而脆弱的。特斯拉强调新款Model Y带来的“突破”,年初的优化吹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交付后发现,仪式感过了,数据挡不住,丹麦注册量下跌46.5%;瑞典更直接暴跌87%。这不是正常新旧交替的波动,而是产品线被对手用“快迭代+多型号+本地设计”直接碾压。特斯拉2020年以后只打Model Y一张牌,更像是把赌注压在唯一的骰子上,却没料到比亚迪、奥迪、大众这些老油条天天发新品,场面越来越像漫展而非车展——谁都在上新,只有特斯拉在讲情怀。
还有一个冷峻现实:2023年全球“疯狂降价”,短期提振无数销量,但结果是一地鸡毛。英国的Model Y二手均价大跌41%,成交量暴增270%,二手市场价格如同疫情期间的卫生纸——一夜之间就扑街。新车贬值、消费者观望、销量下跌,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市场版本的“潜规则笔记”:前一天刚花四十多万买了车,后一天发现地铁通勤的同事都能买同款,这滋味,比吃错药还来得快。
更有意思的是,特斯拉的失速背后,简直是一场写给MBA教材的“中心化思维”灾难。马斯克个人行为,大家见惯不怪,但欧洲是个讲究“政治正确”的地方。去年公开表态偏向极右,还顺手给特朗普捐了个大红包,等于把最核心的环保用户推向门外。品牌信任度直接折半,英国顾客一半都因为马斯克自信而“敬而远之”——这不是营销,是自爆。我们的调查里,很多人买车前最后犹豫两小时,就是在查“老板到底是不是个疯子”,如果发现老板问候过特朗普,马上关掉网页。
特斯拉的“技术光环”也是玻璃做的。高级辅助驾驶迟迟得不到欧洲审批,比亚迪的智能驾驶已通过本地化适配,车展上欧洲媒体还在拿无人驾驶当噱头,中国厂商已经让用户在高速试水了。供应链更是软肋:特斯拉电池依赖进口,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在欧洲已建厂,“本地组装+供应链出海”才是价格战的底牌。欧盟加征电动车关税以后,中国企业继续低价,特斯拉只能“降价保销量,利润承压”,像铁匠铺里的老工匠,固执地用老配方敲新锅,锅是铁的,市场是瓷的,一碰就碎。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特斯拉完了?其实,欧洲的汽车市场,就像一场冷静的围棋棋局。比亚迪超越特斯拉,也不是“招招致命”,而是“体系化竞争”下的水滴石穿。中国车企把本地需求琢磨得透透的——七座家庭车、适合欧洲法规的内饰、能说能唱的车机,不再靠低价低质。二手车市场的用户说,“新买的比旧买的还便宜”,这多像一场“优胜劣汰”的自黑笑话。旁观者只觉得,技术迭代、产品差异、产业链整合,才是三重护城河。比亚迪敢卖比本土车便宜15%,正是因为它的“全链控本”,这不是投机,是体系能力的胜利。
而猫鼠游戏还在继续。中国品牌“多点开花”,小鹏去了巴林,智己登陆澳洲,长城敲开巴西数码工厂;而特斯拉一看全球布局,还是靠Model 3、Model Y“两款吃遍天下”。这在欧洲市场上,已经被传统厂商和中国新势力双重夹击,就像是球队战术本只剩下“长传冲吊”和“守门员开大脚”,别的队都学会了“短传渗透”,局势一边倒当然在所难免。
坐在警局办公室里,我们常说案情一定要回到事发现场,证据推演才有意义。欧洲车市的“分水岭”也确实如此:比亚迪逆袭,特斯拉失守,背后不是一时风头,而是全球化的战略失焦。产品、品牌、本地化,全都卡壳了。技术神话失效,品牌溢价缩水,每个环节都在重新定义“竞争力”。对任何想要全球化的企业来说,市场变化如同刑侦现场——你要懂得每个人的心理、行为动机、价值观诉求,硬件软件都得会本地化,供应链也要提前布局,否则,一招不慎,连美国大厂都能原地塌方。
当然,围观这场“失守”的风暴,也不能只看表面。今天的中国车企,也许明天就轮到欧洲、印度市场的消费者细数“质量风险、售后难题、信任坍塌”——能否持续守住体系优势,还需要警惕“急速扩张”带来的隐患。毕竟,江湖从来不缺赢家,倒是能持续守局的人很少见。
所以,欧洲的特斯拉,是孤例还是范本?你认为全球化企业面对区域竞争,能否用“美国模式”打遍天下,还是必须放下身段,走进每条街道、每个核心圈层?这场车市的“冰火两重天”,到底会选择哪种结局?等下一次数据更新,也许开车的人和造车的人,都要重新算一遍命数与胜负。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