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秦PLUS DM-i年销70万辆登顶,东北车主实测零下10度续航腰斩至67公里,这位开了两年的深圳老司机道出三个隐藏成本
去年十二月的一个周末,我在小区充电桩遇见一位刚提车三个月的新手。他抱怨纯电续航不够用,问我要不要装电池预加热。我看了眼他的车牌——粤B,笑着说:“深圳这温度,你操的是黑龙江的心。”旁边一位东北大哥接话了:“我那台冬天真就只能跑六十多公里,标的一百一十五。”新手愣住,我想起自己两年前也是这副表情。
那块电池,温度是个绕不开的坎
刀片电池的针刺实验视频当年传遍了半个互联网,安全性这块确实立得住。但电池怕冷是物理定律,厂家也没法改变化学反应速度。哈尔滨的朋友给我发过一组数据,早晨出门前车显示满电115公里,开到公司一看只剩67公里,路上才跑了不到40。
南方用户基本感觉不到这个问题,广东福建这些地方,冬天续航可能就掉个一成。北方就不一样了,那个电池预加热选装包三千块,黑吉辽内蒙的朋友可能得考虑一下。当然,如果你常年在江浙沪活动,这钱大概率省得下来。
油耗账要算明白
DM-i这套系统逻辑挺清楚,市区拥堵路段电机出力,高速巡航发动机接手。官方给的亏电油耗3.8升,实际跑下来城里能到3.5,高速大概4.2左右。但这有个前提——你得养成充电习惯。
认识几个车主把插混当油车开,从来不插枪,半年后油耗飙到五升开外。电池长期处于浅充浅放状态,化学活性会慢慢降低,这跟手机电池一个道理。其实也不麻烦,每周找个慢充桩充一次,晚上插上第二天早上拔掉,谷电才三毛一度,比油便宜多了。
免购置税背后的另一笔账
一万块的购置税确实省了,绿牌也不用摇号。但转头去保险公司问价,就知道什么叫左手给右手拿。十二万落地的车,新能源保费比同价位燃油车贵一千五到两千,主要贵在电池单独险上。
我当时跑了四家保险公司,条款看得眼睛疼。有的公司电池自燃理赔,涉水不赔;有的涉水赔,碰撞受损不赔。最后选了个覆盖范围广的套餐,虽然第一年保费破了七千,但图个心安。毕竟电池要是真出问题,维修成本不是开玩笑的。
辅助驾驶在城里是个半成品
高速上开全速域ACC配合车道居中,确实能让右脚轻松不少。连续跑三四个小时,疲劳度能降低不少。但一进城这套系统就开始抓瞎——前车急刹它反应慢半拍,旁边突然窜出个外卖小哥它也懵,基本十公里得人工接管三四次。
那些L3级别的功能听着高级,实际使用场景有限。与其花五千块升级算力平台,不如把钱投在自动泊车上,侧方停车一把进,这才是日常高频需求。
轮毂尺寸藏着隐形成本
二十一寸轮毂视觉效果是不错,但换胎的时候就知道代价了。十八寸轮胎单价八百,二十一寸直接跳到两千二,而且大轮毂滚阻高,续航还得打个九五折。
家用车讲究的是实用性,那些面子工程能省就省。真想让车好看点,改色膜或者轮毂喷漆花不了多少钱,效果也不差。
提车时间点也得挑
季度末经销商冲量,优惠幅度确实诱人。但得留个心眼看库存车,尤其是生产日期。去年有个朋友七月提车,回家一查铭牌,发现是四月生产的库存车。虽然也就停了三个月,但总觉得不太舒服。
比较理想的入手时机是政策切换前后,比如补贴调整、排放标准升级这些节点。厂家急着清库存,价格谈判空间大。不过也别光盯着便宜,配置该要的还得要,不然后期加装更麻烦。
二手残值这块倒是个惊喜
纯电车卖二手最大的问题是电池衰减,买家很在意这个。插混就好说多了,能油能电的特性让车商更愿意收。DM-i在市场上保有量大,流通速度快,三年车龄的残值能比纯电高出一截。
前提是买车时选三电终身质保那个版本,虽然当时可能多花点钱,但转手的时候这个保障能让车价多卖几个点。算下来这个差价,够加两年油了。
这车能卖到六七十万台,确实有它的道理。技术成熟,价格也在接受范围内。但买车还是得看自己的使用场景,北方冬天续航缩水是客观事实,南方基本不受影响;经常跑长途的,混动能省不少油钱;纯市内通勤的,可能纯电更合适。
多跟开了一两年的车主聊聊,比听销售讲半天有用。毕竟这车开得顺不顺手,得自己上路才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