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少人都在聊比亚迪税费支出这事儿,说比亚迪一年的税费支出高达527亿元,吉利控股也有432亿元,上汽集团250亿元,还有北汽、长城等都在前列。这数据一出来,大家都觉得挺震撼的,说比亚迪这纳税简直太厉害了,都快赶得上一些传统老牌企业了。那咱就拿着这个事儿唠唠嗑,分析分析这背后的门道,把话说清楚,让大家更好看懂这些数字代表啥意思。
首先看到这些车企税费数据,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的汽车产业真的是越来越硬气了。以前我们说谁能纳税大户,肯定都是一些能源、金融、烟草行业的老巨头。现在,汽车企业尤其是国产品牌,居然能在税额上追得这么猛,甚至部分企业实现了逆袭,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之一,二是咱国产车从技术到规模都完成了质的飞跃。
再看比亚迪527亿元的税费支出,这不仅仅是比亚迪公司规模大那么简单,这里面有企业所得税,还有一大堆税金附加。企业缴税这么多,说明什么?说明公司利润好,生意红火。尤其是这两年新能源车在国内大爆发,比亚迪靠插混和纯电动起飞,利润和销量都在迅速增长。税收增加其实是公司的业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侧面反映。比亚迪的引领作用不只是体现在销售榜头名,更体现在为国家做贡献这点上。
企业所得税数据也值得琢磨一番,大家看北汽集团和比亚迪都是80多亿元,吉利、上汽这些也都几十个亿,甚至广汽还有负值(-4.45亿,这表示广汽在相关期间有经营亏损)。企业能交这么多所得税,说明主业搞得不错,利润丰厚;而产生亏损的公司,可能遇到了经营难题或者本身战略上有调整。其实负盈利反映企业在转型、投入或者遇到市场压力时会有阶段性阵痛,这也不奇怪。毕竟汽车行业这几年变化实在太大,新能源冲击,传统品牌转型,竞争格局复杂,谁都不能一帆风顺。
其实,税金及附加这块也很有意思,都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税费花销的组合,比如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等。这部分税额能看出企业在全国各地布局有多广、业务有多复杂。比如比亚迪147亿元,北汽110亿元,吉利99亿元,都说明这些公司不仅在销量上拼、在渠道上布局也很广,所以产生了大规模的税费。汽车产业链庞大,涉及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维修零部件、出口海外,方方面面都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所以这些税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公司对当地财政的贡献。
看到这些数据大家会问,那企业交这么多税,国家是不是给予了返还和补贴?确实,税费返还也是一大看点。比如比亚迪收到税费返还126.94亿元,吉利127.4亿元,上汽也是126.94亿元。国家对新能源车企有一系列扶持和减税政策,目的就是让企业快速发展、抢占技术高地。不过大家别误解,税费返还是针对特定政策企业特定项目,有门槛有条件,讲白了就是国家为扶持产业,刺激创新,推动企业升级给的奖励,并不是说企业交了税就能大比例拿回来。实际上,公司得到返还依然比实际税费支出少得多,对国家财政贡献还是非常大的。
咱用个大白话总结,企业交税多,证明企业挣钱多,国家得到税收也多,大家就都受益。你看着比亚迪贡献大,国家税收就有保障,地方经济发展也就有底气。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行业行业税收萎缩,那说明这个行业日子不好过,甚至拖累了区域经济发展。比亚迪、吉利这些企业跑在前头,就像给全国其他汽车品牌做示范,大家都得追着跑,不然就慢慢被淘汰。中国汽车企业这几年爆发就是抓住了电动化、智能化这两个趋势,谁把握住了机会,谁就成了纳税大户,也成了带领中国制造不断升级的领头羊。
但大家也不能光看企业纳税多就是好事。交税只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表象,真正影响中国汽车产业长远发展的,是企业有没有核心技术,有没有驾驭市场能力。比如比亚迪自己做电池、搞刀片电池、深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不依赖别人,利润自然高,税收自然多。吉利一直在全球布局,收购海外品牌、加强国际研发,这些都有助于规模和口碑提升。传统意义上的车企如果光依赖卖车,不搞技术创新,税收短时间内看是高的,但如果不能持续创新,未来可能被新势力赶超,那到时候反而会陷入下滑,连税收都保不住。
比亚迪的例子就很明显。前几年比亚迪并不是行业龙头,甚至在传统车领域不算主流,可是抓住新能源机遇,就实现了大跨步,在全球范围都成了领头羊。吉利也是搞研发、搞海外投资,把自己的产品线拓宽了,收入规模上来了,税收也就跟着膨胀。这也说明了汽车这个行业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市场和技术驱动下,谁能跑得快谁能站得高。
但话说回来,这些税费数据同时也说明,汽车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了。你交税多就意味着你肩膀上扛着更多压力,要对员工好、对供应链靠谱、对社会负责。如果哪个企业交税数据猛,但内部乱七八糟、产品质量差,社会口碑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企业挣钱是底子,做强做大以后还得讲良心、讲社会责任感,别把消费者坑了、别光顾着挣钱不顾环保,这样才能得到长远支持。
另外不得不说,这些纳税大户也都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比如比亚迪在深圳、成都有基地,吉利布局浙江、湖南,带动一大批上下游产业就业和投资。你说汽车公司一成长,相关的零部件制造、技术研发、物流、售后服务,全都跟着受益,整个地区的GDP和就业率也会提上去。所以为什么地方政府愿意给予返还、补贴?因为企业做大了,带动地方经济就是实打实的好事,利益是双向的,大家都是受益者。
再说说数据缺口,有些企业数据没列出来,比如中国一汽、东风、奇瑞。像一汽往年都是老牌纳税大户,2021年合计税费601亿元,这也说明老品牌底子厚,传统车市场依然强劲。只是现在新势力崛起,相关数据如果公布出来,估计还会再给大家震撼。
以后咱们还可以关注下一个趋势,就是随着新能源车政策不断变化,补贴减少,企业必须靠技术创新和市场自身驱动来挣钱,不再主要靠政策红利吃饭。谁家真本事硬、产品过硬、海外业务扩展力强,谁才能长期守住行业头名,无论税收高低都能保证公司健康运行。
作为普通消费者,按理说企业交税多,对我们日常生活也会有积极影响。国家钱多了,改善民生、发展基建、优化社会服务就有底气。所以说企业纳税是大家都受益的事。这也能引导社会舆论,大家今后选车买车,别光看“洋品牌”,国产企业在技术、产品、投资和社会贡献方面,一点都不比国外差,甚至部分企业已经领先。所以国家、地方政府多扶持本土企业,也是为大家谋福祉。
说到最后,企业税费数据就是一面镜子,照出来企业的赚钱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像比亚迪、吉利、上汽等这些企业交出来的成绩单,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的重心已经逐步从外国品牌转移到国产企业,大家要抓住中国制造加速升级的红利窗口期。未来几年谁能踏实干,能在技术、产品和管理上都跑得快,一定会成为纳税明星,也会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力军。企业、国家、普通人,都是这个大环境里的获益者,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用最简单的话说,企业做得好,大家都得实惠,这才是我们中国发展最真实、最踏实的路。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