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汽车公布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时,一个刺眼的数据让市场哗然:单车净利润从2023年Q1的1.78万元骤降至推算值约0.7万元,降幅超60%。这个曾以"高端家庭用车"自居的品牌,正面临毛利率持续下滑(21.0%→18.7%)、营收增速断崖式下跌(同比仅增8.4%)的严峻考验。在新能源车平均降价1.8万元的价格战背景下,理想的豪华故事还讲得下去吗?
财报数据透视:理想汽车的利润滑坡
2025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营收259.3亿元,同比微增1.1%,但净利润仅6.46亿元。这与2023年Q1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营收187.9亿元同比增长96.5%,净利润9.34亿元,单车利润高达1.78万元。长江证券数据显示,受L6低价策略影响,2025年Q1单车售价同比下跌3.6万元至26.6万元。乘联会报告更揭示行业残酷现实:2024年新能源车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达9.2%。
增程式技术的成本困局
理想引以为傲的增程式技术正成为双刃剑。其"电池+燃油"双系统导致物料成本居高不下,18.7%的毛利率明显落后于BBA燃油车20%+的水平。当纯电车型通过简化设计压缩成本时,理想的增程式架构在价格战中显得格外沉重。这种技术路线与高端定位的矛盾,正在蚕食其利润空间。
产品矩阵调整的双刃剑效应
L6的走量策略已显现副作用:2025年Q1销量占比提升导致单车售价下跌3.6万元,L7/L8/L9高端系列占比下滑。更值得警惕的是Q2交付指引(12.3万-12.8万辆)低于市场预期的12.9万辆,反映产品结构恶化趋势。即将推出的纯电MPV MEGA面临两难:若定价50万+可能曲高和寡,降价又恐重蹈L6覆辙。
高端保卫战:理想还有哪些牌?
供应链优化成为迫切选择,自研电机等举措可能带来成本改善。品牌转型则更为艰难,从"家庭用车"转向"科技豪华"需要突破用户固有认知。5C超充、智能驾驶等技术创新能否支撑溢价,将决定理想能否守住18.7%的毛利率底线。
结语:生死时速的转型窗口期
当李想内部信强调"活下去是首要目标"时,理想已站在十字路口。在2025年纯电车型全面铺开前,若不能遏制毛利率下滑趋势,这家新势力或将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高端市场的入场券,从来不会留给犹豫不决的玩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