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铃汽车高管换人,分销渠道调整,销量净利变动

如果把公司当成一条在冬日河流里游动的鱼——那么人事公告就是那一记敲在水面上的石子:动静不大,涟漪却迅速扩散。老板换个人,财务总监换个人,副总裁也换个人——在江铃汽车这块水域,石子落得还挺密集。2025年11月1日,你打开办公系统,发现朱浏俊、刘继升的名字消失了。财务总监变成李伟华,副总裁一栏干脆空了。那么问题来了:假如你是江铃的员工,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庆幸自己还没被调整,还是赶紧看看新领导履历加分否?

换人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每次轮到我给死人尸检——咳,给财务报表把脉时,都得先确认下“死者”原本健康状况。朱浏俊、刘继升,职业履历一个比一个精致,吉利、福特、拜腾,横跨东西。李伟华同样是老福特系统出身,分析师、经理、总监,简历翻过来都有点晃眼。你说这三位,随便拎出来,都够照着人力资源教材写一章案例分析。

可有趣的是,朱浏俊2021年刚接替李伟华,现在又被李伟华反手替换——这种“走马灯式人事调动”,多少有点像侦查现场,前脚尸体刚刚移走,后脚勘察员又拎回原位。从专业视角来看,这点不是简单的“岗位调整”,而是公司战略板块的精细整合,不然实在解释不了同一位置两年间两次高频回转。

你要问背后逻辑,很大概率跟品牌的全新战略布局有关。江铃福特这两年动作颇多,整车分销合同、新一轮融资、债转股玩得飞起。人事调整和销售渠道大洗牌一块落地,这波操作,说白了,是在主动为接下来铺路。你看各种公告、内外同步推进,无非就是一句话:不把人拧顺了,不敢让钱多走一步。我干了这么多年财务审计,深知每一次“大换血”,说难听点都是“小灾变”,但也未必见血——有时候,能换来一副新皮囊,也顺带洗掉些旧账。

再审视下江铃汽车的“三大件”:销量升了(1-9月26.1万辆,同比上涨7.73%),营业收入下滑(同比降1.59%,272亿),净利润更是悬崖式跳水(同比降35.76%,归母净利7.49亿,扣非净利还只剩4.67亿)。这组数据之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就是法医收到的那份“死因鉴定报告”。打个比方:胳膊腿长得比去年壮,但饭碗却越端越空——典型的“体重增加但营养不良”。靠增加销量补收入,这套路未必能走得长远,要么是赚低毛利业务,要么是产品结构出现偏移,给小老板做代工的结果都一样,账面风光背后其实都在拼耐心。

那些还在高喊“增长第一”的人——麻烦先把资产负债表翻过来看看,别光盯着销量曲线勾勒的大山,脚下其实全是泥潭。江铃汽车也是一样,把品牌、渠道、产品、资本一起搅和,想用“深度整合”来把销量和净利润同时拨高。理论上没问题,现实里风险不少。人事变动成为前哨战。朱浏俊和李伟华之间的“交替戏码”,更像一场切换驾驶员而不是换发动机。到底是“老司机”更会踩油门,还是“新调度员”能少刹车?这事还得过几个月才能见眉目。

说句公道话,这种局面其实挺常见。只不过,汽车人事大调整和普通企业的干部大会比起来,总是带点黑色幽默。你昨天还坐财务总监办公室,今天钥匙就被人收走,还得面带微笑去参加公司聚餐,百无聊赖里听新领导给大家画饼。行业里流行一句话:“公司是你的时候,你是公司的人;公司不是你的时候,连小数点都不会接你电话。”这其实不止是自嘲,也是赤裸裸的现实。

当然,换人归换人,调岗归调岗,谁能带领江铃汽车真正扭转“增收难”的局面?我并不敢下结论。李伟华财务履历再亮眼,终归要回到实际业务里。渠道调整靠分销公司,产品布局要靠技术落地,任谁接了烫手山芋,都逃不掉在会议室里加班、在报表里头发变白的命。如果说企业转型像一场法医解剖——那么领导更替就是切除“病灶”。只不过那些病灶,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想靠“经验”解决问题,有时候还不如靠“三季报数据表”。

江铃汽车高管换人,分销渠道调整,销量净利变动-有驾
江铃汽车高管换人,分销渠道调整,销量净利变动-有驾
江铃汽车高管换人,分销渠道调整,销量净利变动-有驾
江铃汽车高管换人,分销渠道调整,销量净利变动-有驾

最后,面对这些人事公告,作为旁观者、职业审查员、偶尔提供建议的无聊角色,其实我的动心点并不在于谁走谁留,而在于“组织调整到底能不能带来真实改变?”讲理的话,大多数公司都是靠人事变动制造新气象,但实际改变的往往是墙上的照片——流程、决策乃至企业文化,反而比人还难动弹。你说这次江铃福特配合分销渠道大整合,会不会真激活品牌新活力?或者,是不是过几个月又得换个新名字再次公告?

这就是现实的吊诡:当销量爬升却利润降低,人事调整能否对症下药?或者,不过是又一次换马不换鞍?你怎么看这种“高频调整”?公司的未来,是靠人去推动,还是靠系统本身自我调节?留言里不妨说说,如果你是朱浏俊,会不会感慨:“又一场洗牌结束,下一次会不会轮到我复活?”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