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慕尼黑车展上,比亚迪的李柯说了句“这仅仅只是开始”。
这话听着简单。
但我觉得,他不是在吹牛。
中国车来了。
以前不敢想的事,现在真干上了。
尤其是德国这种地方,汽车是命根子。
你去法兰克福、斯图加特转一圈就知道,满街都是大众、奔驰、宝马。
中国人想在这儿卖车?难。
可他们还是来了。
这次车展有748家公司参展。
116家是中国的。
看着不少吧?
其实大多数德国人根本叫不出比亚迪、小鹏、零跑这些名字。
我在慕尼黑地铁口问过三个路人,两个没听过BYD,一个以为是电池牌子。
国内打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车企只能往外冲。
欧洲成了救命稻草。
但这里不缺车,也不缺好车。
谁都能来分一杯羹?做梦。
数据不会骗人。
2025年8月,德国新注册的电动车里,大众ID.3占了6%。
插混第一名是Tiguan,5.6%。
全年看更吓人:前八个月,大众卖了37.5万辆,占市场两成。
比亚迪呢?8563辆,0.5%。
零跑0.2%,小鹏0.1%。
差距摆在那儿。
像一堵墙。
可李柯说“只是开始”的时候,语气很稳。
他不是在画饼。
年底要在32个欧洲国家开1000家店。
一年后翻倍,2000家。
匈牙利工厂也要投产了。
第一款车叫Dolphin Surf,专为欧洲设计。
我在布达佩斯路过那个工地,围栏上贴着中文和匈牙利语的标语:“绿色出行,从这里出发。”
工地上全是本地工人,也有几个中国工程师戴着安全帽走来走去。
那一刻这不是短期试水。
他们在扎根。
比亚迪在德国的计划也很具体。
今年底至少120个销售服务点。
2026年要搞到300个。
不是只卖车,还要修、要充电、要售后。
这才是真打算长住。
这次他们带来的Seal 6 DM-i Touring,是台插混旅行车。
续航1505公里。
德国人爱旅行车,周末一家老小往阿尔卑斯山跑,后备箱塞帐篷、自行车、狗笼子。
这车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你说巧不巧?
最狠的是那个兆瓦闪充。
1兆瓦功率,5分钟充的电能跑400公里。
我亲眼看了演示,一辆腾势从20%冲到80%,计时器才跳了四分半。
边上一个德国老头瞪着眼说:“这比我喝杯咖啡还快。”
明年二季度前,比亚迪要在欧洲建200到300座这样的桩。
李柯说这是“改变游戏规则”。
我不懂技术术语,但我知道一件事:谁解决了充电慢的问题,谁就抓住了人心。
玛丽亚・格拉齐亚・达维诺说德国是“高速公路之国、速度之国”。
这话没错。
A7高速上,我见过电动车被柴油保时捷甩尾超车。
当地人笑:“你们中国车快,但敢开180吗?”
可比亚迪偏偏就要在这块最难啃的地盘上站住脚。
他们的策略很清楚:用DM-i混动技术过渡。
让那些还不敢全电的人先试试插混。
同时招本地人,建经销商网络。
目标不是当配角。
是要成为主流玩家。
我没听李柯说要干掉大众。
他说的是“做汽车界的苹果”。
专注产品,靠技术说话。
这点让我有点佩服。
当然不止比亚迪在动。
小鹏这次整个展台全是AI元素。
大屏滚动写着“AI改变世界”。
何发亮,说国际扩张比预想快,甚至考虑收购其他电动车品牌。
两年前小鹏还在几个小国试水。
现在提前完成了进60国的目标。
这家公司十年历史,2020年才进欧洲。
节奏不快,但步步踩实。
2025年前七个月,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份额从2.7%涨到4.8%。
翻了一倍还多。
麦肯锡算了笔账:欧洲车企自2017年起丢了五分之一全球份额。
现在他们和中国车企、科技公司平起平坐,各占24%。
这数字背后不是运气。
是我朋友托马斯在柏林买了台零跑C10后的选择。
他是老师,以前开奥迪A4。
去年换了零跑,理由很简单:“便宜一半,功能多一倍,冬天续航也没缩水太多。”
我也采访过他在车友群里的讨论。
一开始被人嘲笑“买中国车丢脸”。
三个月后群里有人问他能不能试驾。
上个月,他们组织了一次自驾游,三台零跑两台大众,路上充电桩排队时,他的车五分钟闪充完事,别人还在等半小时。
回来他就发了条朋友圈:“有时候,丢脸的是固执。”
但这不代表胜利已经到手。
德国市场的顽固超出想象。
大众经营了几十年,口碑扎得深。
很多人觉得柴油车才是正统。
政府政策也在摇摆。
关税问题随时可能卡脖子。
可份额上涨说明一件事:铁板也能裂开缝。
中国车的技术和性价比,正在撬动人心。
过去我们总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现在哪等得了三十年。
十年都嫌长。
五年就能换天。
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故事,确实才刚开始。
这一章有胆量,有算计,也有摔跟头的风险。
但我认为,真正的转折点不是销量数字,而是当一个德国父亲指着停车场里的比亚迪说:“那也去看看。”
那一天,已经在路上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