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比亚迪那个“技术鱼池”,其实我前两年还真没怎么在意,毕竟这玩意听着有点玄乎,不过后来偶尔和行业里的人聊天,才慢慢知道,这个池子就是有点啥稀奇古怪的技术、半成品甚至点子,全都先攒着,需要啥时候直接掏出来用。这个搞法,一开始我还以为只是王传福那点“工程师情怀”,后来才发现,背后真有个狠角色——就是廉玉波。
嗯,我印象最深的还得是那会有个朋友在上海读研,偶尔去金茂大厦办事,回来说当年比亚迪俩大佬差点就在那聊通宵,连天都不觉亮了。想想2003年一群人还在琢磨怎么把电池装汽车里,现在全球都卷新能源...有时候人和人的差距,可能就是当年敢不敢熬那个夜,哈哈。
说起来廉玉波,其实以前做梦想造飞机,结果一毕业直接被分到江苏仪征搞汽车。这种听上去有点像咱们小时候非得学钢琴,最后跑去拉二胡那种...但就是他,后来跟车杠上了,一路从国内到意大利,再回头自己折腾企业,还真挺让人服气的。有一阵子他还差点被别家高薪挖走,不过人家没同意,就是那种骨子里轴劲儿重。
到比亚迪的时候,王传福那阵子收购了秦川汽车,股价都被吓掉不少。用现在的话说,你公司正火着,突然搞个乱七八糟的跨界,投资人得疯。但廉玉波是真被王传福那劲头感动了。他说王传福眼里的光——有点中二但也挺真实。就像那种一屋子人都觉得你瞎折腾,偏有一个人跟你一起死磕。
早期比亚迪搞燃油车,说实话,挺土法炼钢的感觉。有同行说比F3就是个“花冠缝缝补补版”,你要是追求啥高级、豪华,那时候真不太适合,甚至有些地方直接还是人工来干活,就为省成本。不过后来那个F3卖得居然好得吓人,连丰田都研究了半天,说“咋你家成本能到这地步?”其实也没啥黑科技,很多东西就是自己山寨了设备。说得好听点是“灵活”,其实是没钱就自己琢磨着搞。
不过我觉得比亚迪有意思的地儿就在于,明明一开始是模仿,结果是那种“模着模着,自己搞明白了”风格。没像有些车厂只会改个前脸,廉玉波一直想的是“掌握开发平台”。有点像小时候临摹字帖,一开始歪歪扭扭,后来能自己写一手。
我还有印象的是比亚迪搞新能源汽车那会儿,真的是逆风起飞。那阵市场都看不懂电动的,外媒、国内都没人买账,出了个F3DM,投进去的心血自己人才知道。里面一些小技术,比如那个弹簧搞坏了,廉玉波真是一整个月睡供应商车间,就为盯着弹簧怎么做。有时候看着像“大公司掌舵人”,其实人家能下到工厂趴地板,还是挺不容易的。
比较尴尬的是,2009年以后比亚迪有那么十年,销量差点没倒回去,就是那种怎么做都不灵。同行骂,用户不买账,利润还全扔进研发里。换个别的老板,估计早就缩着不敢投了。但王传福跟廉玉波就轴——“反正我认了,错路也得走完”。有时候听着像倔脾气,其实吧,这种倔可能就是工程男的底色。
后来等到刀片电池、DM混动这些东西出来,说实话我身边好几个朋友才开始慢慢接受比亚迪这个牌子。刀片电池安全性搞那么大张旗鼓地展示,大家伙都拿手机拍针刺实验,看着挺刺激。刚上市那阵小区地下车库里,汉EV满地跑,才发现哎呀真成主流了。还有那DM技术,什么“亏电油耗三点几”,我有个做检测的同事还专门去试驾,他说动力确实有提升,就是价格贵点,不过后续养车省了不少。
说来也奇怪,等比亚迪真起来了,好多人回看发现——这些牛掰技术,什么云辇、CTB、易四方这些,背后都有廉玉波的名字。就像王传福自己说的,“工程师之魂”,我觉得这话虽有点口号,但用在廉玉波身上,还真不夸张。一个人能在公司默默熬十几年,耐得住寂寞,这年头已经不多见了。
到现在2024年,看比亚迪销量翻了十倍,成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厂。廉玉波拿了国家奖、工程师荣誉啥的,说自己就算再选一次,还是要造车。其实我觉得,等比亚迪这代人慢慢退休,可能才算是中国车圈真正的技术传承吧。
嗯,说点私下的想法,我其实也开过比亚迪,有优点也真有小毛病,比如有时刹车脚感不太线性,内饰有点塑料感,不过这些事儿,想想在国产车十年前、二十年前都不敢想。廉玉波、王传福这些人做的事儿,嗯...大概就是,把“不可能”当成了正常事儿去做吧。
反正回头哪有什么天降伟人,大部分也就是行业里一个轴劲儿的人,熬过了别人熬不下去的那些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