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发布会,一场接一场,热闹归热闹,但听来听去,总觉得有些地方不那么对劲。
发布会的流程,无非是新车亮相、预售、上市这几个环节。
几百万的投入,这钱花得也值,毕竟一辆车有没有市场热度,从亮相那一刻就能窥见一二。
预售价格更是个试金石,它能让厂家摸清订单量,从而调整上市价格。
就像前不久上市的猛士M817,上市价格比预售时略有下调,这恰恰说明了其订单量相当可观,厂家因此在定价上更显从容。
这算是少数的“良心”之举,因为大多数品牌,恨不得直接在上市价格上玩个“价格跳水”,几万块的优惠,仿佛不要钱一般。
宣传的“火候”才是关键。
厂家们,能不能少点儿“虚张声势”?
总拿特斯拉来对比,仿佛不提它就卖不出去似的。
各种“碾压”、“吊打”,听得人热血沸腾,可销量一出来,却发现连人家的零头都够不着。
这好比一个学童,每日夸口自己比肩爱因斯坦,考试成绩却门门挂红。
这种“蹭热度”式的宣传,若不能拿出真本事,久而久之,只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反感。
消费者并非愚钝之辈,过度的夸大其词,一旦车子本身不如宣传,口碑崩塌,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那泛滥成灾的“同级第一”。
我最近看了一场发布会,简直是“第一”的盛宴!
“同级第一的动力!”“同级第一的空间!”“同级第一的续航!”……我真想知道,要是真有这么一辆车,把所有“同级第一”都占全了,那它岂不是该拥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本事了?
这种“同级第一”的泛滥,已经从一种卖点,沦为了营销的“套路”。
厂家或许认为,不这样宣传就无法吸引眼球。
可问题在于,这种“吹嘘”,很容易演变成对消费者的误导。
尤其是在智能辅助驾驶这类新兴技术上,许多消费者对技术细节了解不多,车企的宣传语,往往就是他们认知的主要来源。
他们将“智能辅助驾驶”误认为是“全自动驾驶”,以为可以全然撒手不管。
“智能辅助驾驶”的“坑”,更是防不胜防。
从“智能驾驶”到“智能辅助驾驶”,这字面上的微小改动,却意味着本质的差异。
前者意味着驾驶者可以放手,后者则要求驾驶者时刻保持警惕。
然而,许多所谓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远不如宣传的那般“智能”。
在复杂路况下,它们可能突然“失灵”,毫无预兆地急刹车,或是莫名其妙地偏离车道。
尤其是在夜间高速行驶,这简直就是一颗“行走的定时炸弹”,给驾驶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更令人寒心的是,一旦发生事故,车企往往会迅速撇清关系,声称“这是辅助驾驶,需要驾驶员时刻保持警惕”。
这岂不是“卸磨杀驴”?
当初宣传时,将这项技术吹嘘得如同神迹,如今出了事,却又将责任推给消费者。
消费者辛辛苦苦购买的“科技感”,最终变成了“心惊胆战”的体验。
许多车主对此深感无奈。
与厂家据理力争,对方有专业的法律团队,消费者难以匹敌。
诉讼耗时耗力,胜诉几率渺茫。
求助于媒体曝光,又担心被贴上“博眼球”的标签。
因此,很多人只能默默忍受,或是在网络上发泄心中的不满。
这不禁让人想起《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真正的实力,无需过多的言语修饰,而在于实际的行动和表现。
车企应当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提升产品品质,解决消费者实际需求上。
我最近体验的一款车,其外观设计或许不那么“惊世骇俗”,但其车身线条流畅,漆面光泽饱满,在阳光下折射出一种低调的质感。
坐进车内,你不会被满屏的电子设备晃花了眼,而是能感受到用料的实在,皮质座椅的触感细腻,车内缝线工艺的精湛,这些细节,都透露着一种“工匠精神”,正如古人所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驾驶体验更是令人称道。
油门响应线性,动力输出平顺,加速过程稳健,不会给你突兀的推背感,而是让你感觉一切尽在掌控。
行驶在颠簸路面,悬挂的滤震效果尤为出色,既能化解大部分冲击,又不失车辆的支撑性,过弯时给予驾驶者十足的信心。
刹车踏板的脚感同样扎实,制动力释放均匀而线性,在需要及时减速时,它能给予你一种切实的安心。
对比那些发布会上夸大其词、动辄“碾压”的宣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品质,才是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
消费者购车,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虚名,更是为了一个可靠的伙伴,一段安心的旅程。
因此,我恳请各位厂家:少些“标题党”式的宣传,多些实实在在的干货。
尺寸、空间上的优势,适当宣传无可厚非,因为这些是可以通过直观感受来验证的。
但涉及安全,尤其是智能辅助驾驶这类技术,就请务必保持一份审慎和真实。
“同级第一”这三个字,有时候并非越多越好。
将“辅助”二字,用在真正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和安全的功能上,而非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消费者需要的是“靠谱”,而非“虚饰”。
当一个车企真正做到这一点时,它自然会赢得消费者的尊重和喜爱,那才是真正的“第一”。
下次新车发布会,当我们听到那些“十八般武艺”都拿出来展示的厂家时,不妨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从。
毕竟,车子好不好,试过才知晓,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