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挡插混仍然稳坐主流!增程式2025年出现"降温",这两种技术如何选择?
最近刷短视频、逛汽车论坛,从9月中旬开始,数据释放了新信号——2025年9月,包括问界、理想在内的头部增程品牌销量出现了变化,评论区热度明显下降。
反观多挡插混车型,比如比亚迪DM-i、长城Hi4、奇瑞鲲鹏DHT,市场份额依然稳健,上半年插混车占新能源市场的较大份额,远超增程式的占比。
转折来了:2025年前三季度,虽然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保持增长,但纯电和插混的增速都强于增程式。
曾经被吹捧为"2025年最具潜力"的增程技术,为什么突然"降温"了?而多挡插混何以依然屹立不倒?这波市场变化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第一部分:增程式的"热度"在消退?销量数据说了什么?
时间回到2024年,增程式确实风光过——全年销售近120万辆,成为新能源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问界M7一度成为销量最高的增程车,理想系列的L9和L6也稳定在高销量档位。
但进入2025年,节奏变了,这个变化在数据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根据最新的2025年9月数据,增程式车型销量达到11.7万辆,虽然同比有增长,但这个增速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劲。
更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增程式销量还出现过下滑,这说明增程式市场并非一帆风顺。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市中纯电动占六成左右的份额,插混车约占三成,增程式仅占不到一成。
这个占比关系告诉我们一个现实:增程式虽然名气大,但市场体量远小于插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几个原因需要仔细分析。
第一,消费者正在更多地倾向纯电动车,因为充电基础设施在改善,续航焦虑在缓解。
第二,增程式车型的售价普遍较高,问界M9起售就是47万多,理想L9起售超过41万。
这个价格区间已经是中高端市场,能买得起的消费者群体本来就有限。
第三,在中低端价格带,插混车型有着绝对的竞争优势,比亚迪唐DM-i只需要18万多就能买到。
这意味着增程式的消费者群体其实是被严格限制在高端市场的。
问界和理想作为增程式的头部品牌,2025年的销量表现反映出了市场的真实状况。
问界上半年累计交付大约15万多辆,理想上半年约20万辆左右。
从这个数字看,他们的销量虽然不错,但增速不像2024年那样猛烈。
2025年第一季度,零跑汽车反而超越了理想,这打破了很多人对新势力销量排序的想象。
9月份虽然增程式销量有恢复,但从全年趋势看,增程式的市场环境并不如预期那样乐观。
消费者在选车时变得更加理性,他们开始用钱包投票,而不是被宣传迷惑。
价格便宜、技术已经足够好的插混车,比看起来高大上但价格昂贵的增程车,显然更容易赢得家庭用户的青睐。
第二部分:多挡插混为什么还能"活得很好"?
多挡插混被增程式支持者嘲笑过"换挡顿挫""维护复杂",但市场数据告诉我们一个现实:
它们活得比增程式还滋润,这不是偶然,而是有深层原因的。
先看硬实力。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的热效率达到了45.3%,这已经超越了问界M9增程版的44.8%。
长城Hi4系列的热效率达到40%以上,奇瑞鲲鹏DHT的热效率也超过44%。
从数据上看,多挡插混在发动机效率上已经不输增程式,有些甚至更强。
更重要的是,多挡插混的技术路线变得更加灵活。
长城Hi4可以实现串联和并联的灵活切换,在40到70公里时速时还能实现发动机直驱。
这意味着在不同工况下,插混车能找到最适合的工作模式,能效利用更充分。
增程式虽然逻辑简单,发动机永远只负责发电,但这种简单也意味着不够灵活。
价格优势才是多挡插混真正的杀手锏。
比亚迪唐DM-i 2025款的售价是17.98万到20.78万元,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工薪族也能买到一辆质量可靠的插混SUV。
比亚迪唐L的DM-p版本售价从22.98万开始,魏牌蓝山也在30万左右。
反观增程式,问界M9最便宜的版本都要47万,理想L9要41万,理想L6虽然便宜一些,也要25万左右。
这个价格差意味着市场是完全分化的,两者根本不是竞争关系。
用户口碑的变化也很关键。早期人们对插混车有很多疑虑,担心换挡顿挫、变速箱不可靠、维修成本高。
但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2025年的插混车在驾驶体验上已经足够顺滑,网友的评价也变了。
很多人说,新一代插混开起来已经很顺,便宜2万还能要什么自行车。
这种评价背后是消费者用脚投票,他们选择了性价比而不是虚名。
从市场份额看,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车市中插混车约占29万辆左右的销量规模,远大于增程式。
9月份插混销量达到36.1万辆,增程式才11.7万辆,这个差距有三倍多。
这说明在消费者的实际选择中,插混车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纯电的第二大选择。
多挡插混能活得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它不是去和纯电争夺最环保的称号,也不是去和增程式争夺最高端的市场。
它就是在中低端市场牢牢站稳脚跟,用可靠的技术和亲民的价格赢得消费者。
第三部分:增程式vs多挡插混,真的"逆袭"了吗?
从销量数据看,增程式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逆袭",反而多挡插混凭借性价比优势继续稳健增长。
但这不代表增程式失败了,因为他们其实不在同一个战场竞争。
市场其实已经做了明确的分层。新能源汽车市场变得越来越大,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有人追求零排放,有人追求成本最低,有人追求驾驶体验最好,这些需求可以由不同的技术路线来满足。
纯电动汽车占据了最环保、能量转换最高效的位置。2025年上半年,纯电动销量占新能源市场的六成多。
这说明很多消费者已经可以接受纯电车的续航和充电,纯电市场在扩大。
多挡插混则占据了最实用、性价比最高的位置,9月份销量36.1万辆,成为插混中的绝对主力。
增程式则占据了最高端、驾驶体验最好的位置,虽然市场规模小,但消费者粘性很强。
从技术应用看,增程式的优势确实明显。
因为没有复杂的变速箱,驾驶逻辑简单,电驱直给,能提供最平顺的加速体验。
问界M9和理想L9的用户满意度确实很高,他们愿意为这种体验支付更高的价格。
多挡插混的优势则是灵活性更强,能适应更多的使用场景,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用车成本更低。
从政策层面看,2025年增程式和插混都享受购置税免除政策。
2026年起,双方都需要满足纯电续航不低于100公里的新门槛,这意味着政策并没有偏爱任何一方。
国家的目标是推动所有新能源路线向更高质量发展,而不是扶持某一种特定技术。
销量趋势反映出的真相其实很简单:这两种技术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分层竞争"。
在不同的价格带、不同的消费人群中,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市场。
就像手机市场,有苹果有小米,有三星有华为,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消费者群体。
增程式和插混也是如此,不需要非得分出一个胜负。
其实,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如果增程式真的技术路线更优,为什么消费者不愿意多花两三十万去买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觉得插混车已经够好了,那些额外的驾驶体验改进并不值得多付那么多钱。
这种理性的权衡才是市场最真实的声音。
第四部分:用户真实想法——评论区的声音
打开各大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你会发现用户对于增程式和插混的看法已经从当初的"谁更先进"转向了"哪个更适合我"。
支持增程式的声音确实还存在。有些用户说,开过插混再开增程,就像用过iPhone再用安卓——回不去了。
他们强调,增程式不需要考虑复杂的模式切换,市区用纯电、高速自动调节,整个过程无感切换。
这种评价反映出增程式在驾驶体验上确实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于追求最顺滑驾驶感的消费者。
理想L9和问界M9的用户粘性很高,他们对产品的满意度确实远高于平均水平。
但支持插混的声音现在声量更大。很多用户的观点是,唐DM-i才2万多,理想L9要40多万,这是同一赛道的对手吗?
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要一台省油、便宜、皮实的家用车,插混足够好,而且能省出买房的首付。
这种声音代表了大多数消费者的想法,他们在乎的是实际获得,而不是虚幻的高端定位。
还有用户说,现在的插混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换挡顿挫这类问题早就解决了,担忧已经过时了。
也有一些理性的声音在评论区出现。有人说,增程式热度下降可能是正常波动,不必非要"逆袭""PK"。
市场足够大,增程式找到了高端消费者,插混占据了中端市场,纯电在扩大,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消费者。
市场就会均衡,而不是零和博弈。这种观点体现了更成熟的市场理解。
还有一些用户在比较具体的车型。有人对比了问界M9和理想L9的配置价格,发现两者其实差不多。
但他们会发现,同样的预算,用来买插混车能选择更多品牌、更丰富的配置。
这种对比让他们意识到,增程式并不是绝对优势,而是在特定价格带有特定优势。
从社交媒体的讨论热度看,增程式的热度确实在下降。
2024年增程式爆火时,每天都有大量内容讨论"增程式的优势"、"插混要被淘汰"。
但2025年进入以来,这类讨论逐渐减少,反而是对比不同产品性价比的内容更多。
这说明市场已经从概念阶段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消费者不再被营销言论迷惑。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评价中出现了更多的"务实"声音。
很多人不再纠结于"技术路线谁更先进",而是问"这个车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这种心态的转变是市场成熟的表现,也是消费者理性选择的表现。
结语:不是"逆袭",而是"分化"
从2025年9月的销量数据看,增程式并未出现预期的"逆袭",反而多挡插混凭借性价比优势,继续稳健增长。
但这场市场竞争的本质并不是某一方击败另一方,而是市场的理性分化。
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野蛮生长期进入到理性竞争期。
不再是"我有新概念就能赢",而是"我真正能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才能赢"。
增程式代表的是追求极致体验的方向,问界M9、理想L9确实在这个领域做得很好。
但它们的价格注定了它们只能服务高端消费者,市场规模有限。
多挡插混则代表的是追求平衡的方向,既能提供可靠的续航,又能保持相对低廉的价格。
9月份36.1万辆的销量说明,这个选择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不是说插混技术比增程式更先进,而是说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中,这种平衡更有价值。
纯电动汽车市场仍在持续扩大,9月份64.4万辆的销量是所有技术路线中最高的。
随着充电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纯电。
这意味着三种路线在2025年底,市场份额的排序可能是:纯电最大,插混次之,增程最小。
但这种排序并不代表某种技术路线的失败。
如果消费者最终的购车决策是理性的、基于自己实际需求的,那么任何市场份额的分布都是合理的。
关键问题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市场是否健康"。
健康的市场应该是这样的:有不同的产品选择,有竞争但不是恶性竞争,消费者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
2025年新能源市场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从"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变成了"各取所需"的填空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需求。
你是追求最好的驾驶体验,愿意为此多付钱?那增程式是不错的选择。
你是追求最好的性价比,要求产品可靠又便宜?那插混是最好的答案。
你是追求最环保、最低使用成本,充电基础设施对你不是问题?那纯电是未来的方向。
下次有人问"买插混还是增程",最诚实的答案是:看预算、看需求、看使用场景,而不是"哪个更先进"。
因为市场早就给出了答案,两条路都有人走,没有绝对的"逆袭",只有各自的消费者。
这种多元化本身才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健康的状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