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伊始,极星汽车"年底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再度发酵。尽管官方仅以"服务正常"回应,但数据揭示着更严峻的现实:2025年上半年其在华仅售69辆,3月单月销量甚至跌至1辆。这个由吉利与沃尔沃共同孵化的高端电动品牌,正经历着全球化战略与中国市场溃败的剧烈撕裂。
时间回溯至2023年,极星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时,曾寄望借助FlymeAuto系统与渠道资源破局。但仅一年半后,这场被视为"本土化救命稻草"的合作宣告终止,分销权重回极星手中。随之而来的是管理层动荡:8年间7任中国区负责人更迭,2025年7月法定代表人再度变更,吴慧静卸任后仅余少数员工维系基本运营。渠道崩塌同样触目惊心,36家门店中14家已暂停营业,部分门店单月销量"交白卷"。
财务数据更显挣扎。尽管2025年一季度全球营收增长84%、毛利率转正至6.8%,但中国区持续失血成为隐患——累计亏损达51.9亿美元,净资产负值扩至33.29亿美元。李书福旗下公司2亿美元的注资,更像为维持上市地位的应急输血,其股价仍在1美元关口徘徊。
耐人寻味的是极星的全球战略转向。欧洲市场份额从2.5%跃升至4.1%,北美订单激增60%,9月慕尼黑车展还将推出884马力的Polestar5。但这款搭载800伏高压系统的新车,与中国市场已渐行渐远——极星4早在2024年3月便停止批量生产,现存车辆多为库存。
业内认为,极星的困境源于三重矛盾:定价对标特斯拉却缺乏品牌认知,依赖沃尔沃技术却难破"换壳"质疑,坚持欧洲设计却忽视中国用户对智能座舱的需求。当理想、问界等品牌以月销过万证明市场潜力时,这个曾被寄望"定义高性能电动车"的品牌,正面临其入华以来最艰难的抉择。
截至发稿,极星仍未就退出传闻给出明确答复,但其在华业务收缩已成事实。这场始于高端化野心的冒险,正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写下充满不确定性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