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里,一辆崭新的奔驰CLA停在修理厂门口。发动机盖下不是那颗一贯令人安心的“三叉星”标志动力心脏,而是正经八百的大鼻孔“蓝天白云”四缸机器。你要是没戴眼镜,估计还真以为入口处站着两个品牌的工程师在互殴,结果只是拆箱对账,准备为一场注定要被热议的“联姻”做前戏。这就是此刻的德系汽车世界:曾经的豪门之争,如今的“共享经济”。不知道这算进步,还是沦落。如果你是这辆车的主人,新车钥匙捏在手里,心里多半比面对“老婆跟闺蜜一起跳广场舞还不知道跳的是哪一个”的画面更加复杂——你确信自己买的是奔驰,但发动后听到的声音,兴许某天会像宝马。
外媒的爆料,总爱把故事编得离谱一点,但这次的剧情还真有点意思:奔驰准备把宝马四缸发动机装进自家主力车型,还要共享变速箱技术。细思极恐,本来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并不该如此。至少在三观正常的工程师心里,“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是品牌的灵魂”,自家东西用得最多,别人家的只拿来比较(或者嘲笑,或者自嘲)。如今两强联手,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前门楼子卖豆腐,后门楼子酿白酒,最后一锅水占了全村酒鬼的心”。
制造业的场景转变,往往伴随着数据的变脸。奔驰第二季度乘用车业务利润率骤降到3.2%,销量跌到2020年来的谷底。电动化的大潮没有利好到预期,传统燃油车还得硬扛。奔驰要省钱,宝马要赚钱,两家如果把动力系统都合用,既能降本又能保住老技术的底线——听上去很美。但这如果放在几十年前的F1赛场,估计关于“品牌尊严”的德国酒馆辩论能吵到凌晨三点。
而在实际操作里,光有设想还不够。宝马能给奔驰的,不只是发动机那么简单。变速箱本来是宝马和采埃孚的“定情之物”,牵手之前都要提前看会儿律师函。即便如此,面对欧7的环保大棒,动力总成早已是技术与合规的双重压迫。奔驰如果靠宝马供应四缸机,在保持质量稳定和环保达标的同时,还能省下“创新药”的钱,投入到更高阶的大排量发动机研发里。这种策略,看着像“留一手”。燃油时代即将谢幕,真正的性能玩家还得靠自家“看家宝”撑门面。
再说宝马这边,多卖点发动机是提升工厂利用率,也能“弯道多扒拉几张钞票”。双方其实都不亏,只是这场“卖家与买家角色混同”的戏码里,谁还能坚守一份品牌独立?“开宝马,坐奔驰”——三十年前这是对中国豪车消费者的盖章点评,现在等于说“开着奔驰,却听着宝马”。说不定将来交警查噪音超标,连罚款单都得加个附注:“该车辆发动机由宝马提供,请奔驰所有者自证独立性。”
关于驾驶体验,一向被奉为神主牌的德系手感,会不会被共享配置“扁平化”?机械质感的独特性,如果都出自一个流水线,味道还能剩下多少?这让我想起自己七年前进修发动机拆解时一位师傅的感慨:“有些东西放在一起,是好搭子;有些东西混着用,久了都会有点味道。”现实里,动力总成的共享必然带来成本控制,但对于热爱“品牌人格”的市场,这也是一种淡淡的失落。毕竟,“技术护城河”,有时还真是一条心理防线。
蹲在修理厂里,如果你问技师怎么看这桩大事,能听到的大概是:“反正你们不管什么牌子,修起来都得找我们。”这就是现实版的黑色幽默了。每一次行业巨变,最后负责扫尾的,还是那些一线靠螺丝刀吃饭的人。豪华车嘛,发动机是谁造的,客户未必关心,但“坏的时候谁给修”,这个问题一点也不虚。
稍微跳远一点,其实汽车产业的“共享化”已是常态。电动车平台、电子架构、动力电池,早就不是谁家的独门绝技。有需求才有合作,有成本才有分摊。一旦“精益求精”的品牌光环变成了“行业里卷成本的那个”,这种转变到底是商业文明的进步,还是技术个性的丧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也许这是时代的必然。品牌独立与产业整合,本就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曾经的豪门隔海对峙,如今为了一颗小排量发动机牵手合作。有笑,有泪,有点无奈,也有点幽默。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等你下一次在路上遇到一辆奔驰,听音辨“芯”,说不定能考考谁家老司机更懂行。
至于说汽车“灵魂”是否归属自家,这事儿总归要等市场和车主慢慢消化。你愿意自己的奔驰拥有宝马的心脏吗?或者宝马车主看着自家发动机被冠上三叉星,心里会不会泛起点波澜?等年底协议落实、再过几年一汽大众变一汽大众“集团”,我们是不是应该怀念那段各自为政的“豪门纷争”时光?这是合作中的现实,也是变化中的问题。你会选择哪一种“混血豪车”,又怎么看待汽车世界的集体“降本”?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