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没啥动静的威马汽车,最近突然活跃起来,有点像过年回家的老朋友,你还没准备好迎接,他就直接敲开门了。
温州工厂重新开动,EX5和E5车型又要重新走下生产线。短短几个月,工厂里已经聚集了四百多号人,班组长、车间主任都到位,甚至连原来的员工都被前领导邀请考虑“二次入伙”。据说已经有部分新车下线,甚至开始卖了,这动作是真的快,给人一种“该来的还是来了”的感觉。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到底是谁在推动威马的复活?这回推手不是原班人马,而是叫翔飞汽车的新公司。查查资料,这家公司才刚成立没多久,法定代表人是一位黄晶。这位黄晶不仅是翔飞的老大,还是另一家深圳欣硕企业的负责人,后者投资了昆山宝能汽车等企业。再扒一扒股权结构,深圳卓凯和深圳凤宇两家公司是翔飞的主要股东,而深圳卓凯的实际控制人也就是黄晶,本人的“朋友圈”里就有不少宝能系的身影。
深圳翔飞和宝能汽车之间是不是一伙的?表面上翔飞说是没关系,但各种蛛丝马迹都指向了宝能。还有人发现深圳的宝能汽车展示中心,停着好几辆威马车。反正怎么看,大家都觉得宝能和翔飞之间或多或少有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那种关系。
这事一揭开,很多人都开始关心:前些年自己都过得紧的宝能,能把威马彻底拉回赛道么?按照现在说的“复活计划”,接下来不光要恢复量产,还要布局泰国KD工厂,把东南亚和中东市场也纳入版图,2026年直接做到十万产量,之后再搞IPO,想着几年后能冲击百万销量。听起来仿佛春秋大梦,连不少“前威马人”都持怀疑态度,私底下估计都在打算盘:这不是瞎画饼么?
其实威马这几年也是命途多舛。2023年开始,温州和湖北两大基地都停了,工厂人去楼空。那会儿大家以为这是典型的“造车新势力四小龙”衰落案例。如今逆风翻盘,不少行业内外的人都懵了:“说好沉默几年,怎么又冒出来了?”有人觉得这是地方政府和相关投资方为了稳就业和提振汽车产业搞的新一波刺激政策。政策上确实给了不少支持,不管是融资协调还是信用评级恢复都在运作,毕竟地方政府也怕闹出大规模欠薪、破产麻烦。
但这复活说到底也离不开钱。宝能本身背着上百亿的债务,曹操借东风都没这么难,这会儿要把威马救回来,没有真金白银,光靠嘴皮子的“复产2万辆,2027年冲25万-40万年销量,2030年整到百万产量”,谁都知道难度不小。有网友调侃,威马这一波操作像是谷雨播种,等秋收还不知道能不能到碗里。
说出来大家都明白,造车这事可不像种小葱,钱、人、技术、市场、品牌、渠道,一个都不能缺。威马的核心车型EX5和E5,大浪淘沙之后,也算是市场上的老面孔。只不过近些年新能源市场变化太快,竞争对手一个比一个狠,这时候光靠“老产品”复产就算量出来了,也未必能抢到新用户。
更不用说,外面还有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极氪、问界,个个都不止会做车,还会打价格战,会营销,会造话题。威马这“二次创业”,不仅要救活自己,还要找到愿意买单的消费者,不然就成了“干打雷不下雨”。
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翔飞背后到底能给多少实打实的支持。要是只靠地方政府协助,造车这潭水太深,没点家底和预算,做个样子很容易,长期运营才难。复产归复产,量产能不能实现、市场能不能跟进,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威马团队现在明显在拼命赶进度,想快马加鞭追上这两年落下的路。但造车不像盖房子,堆人堆设备干活就行,还得考虑渠道、服务、售后,没这些配套措施,用户未必买帐。老员工回来是好事,人手有经验,但也要防止“老问题”重复出现。
至于泰国KD工厂、东南亚、中东市场这些布局,听着很美好,但所有海外市场拓展都不是讲个故事那么简单。光出口一台车,售后、维修、认可度、政策响应,都得一环一环理顺,国内稳定都得努力,海外更别说。
本地网友议论纷纷,觉得这波“复活”很像是“现炒的冷饭”。毕竟翔飞和宝能关系盘根错节,钱还在“水深火热”的状态,大家都很谨慎。有人回忆当年威马刚出来的气势,觉得如今这波操作不如以前的底气,更多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尴尬。
曾经风光的造车新势力,如今靠着新的团队、疑似宝能背景硬撑,怎么看都充满不确定性。行业里的老司机普遍态度是“且看且观察”,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说威马能马上再度崛起。无论是资金链、供应链、市场定位,样样都是硬杠杠,一个不注意就可能又走老路。
但不管怎样,温州工厂已经再度开工,威马的标志又亮起来了。这是死而复生还是回光返照,就看接下来的路怎么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威马眼下就是这样一个状况。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