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逛过合肥的大街小巷,或者在洛阳、南充某道路边停下脚步,也许曾注意到一批略显低调的“黄色战队”——松果电单车,悄悄整齐地排列在路缘,没牌照,没号码,就像某些电视剧里专门闹腾的“无证小分队”,气势不输美团、哈啰那一路正规军,但好奇心上来了,这些没挂牌的小电单,到底啥来头?又为啥能在各个城市遛达到处都是?说白了,明明有那么多规规矩矩挂牌共享电单车,它们偏偏无证上岗,打着“共享”的名头一路飞驰,到底是哪里给了它们底气?别急,咱们一口气掰开揉碎,跟着记者的视角,来一场“街头侦探风”解谜,看看这其中藏着啥门道。
先说那一天,合肥市马鞍山路和芜湖路交口,大隐于市的大马路旁,二十来辆松果电单车扎堆停着,没一辆带牌照,旁边是美团、哈啰那标准款电单车,让人有点恍惚,好像走进了“共享电车大乱斗”副本,光明正大地混在一起,你不细看还真容易忽略这小黄的另类身份。一路之隔,南侧又是一溜松果电单车,还是无牌,看得人心里一个问号,咱平时见到共享单车,哪个不是亮明身份、挂牌上路?这群不挂号的小黄车,咋就敢如此公开地冒头?
真说起来,记者还挺拼,从庐阳区、包河区、到长丰县北城新区,街头巷尾的探访一路刷下来,发现松果电单车的点位分布非常广,扫码骑行的流程和美团哈啰差不多,费用啥的也不特别,唯独就是没有车牌。甚至在金梅路的松果出行合肥北城运营部,门口也堆着一批无牌松果电单车,充电区里电池成堆,还能看到三轮车拉着一车新鲜电池,产地全是今年六月的“应届生”。
绕到科大附一院附近,还是同样的套路,多辆无牌松果电单车,电池满满,三轮车搬运不停。有点像地下情报网点,又像扭蛋机里不断更新的新货。附近商铺老板说,这家门店才开不到两个月,算是新落地,想想这速度,真有点“短平快”的味道。
说到底,普通市民扫码骑车那一刻,APP和小程序都能正常使用,运营区域划得清清楚楚,北到二环,南到巢湖,东西横穿全城,咱扫码骑了15公里,服务体验基本ok,一路无牌小黄仍然畅通无阻,这场景跟合肥街头的其他挂牌共享电单车没啥区别。可奇怪的是,明明面前一大堆可扫的松果车,APP里却一直显示“附近暂无车辆”。你大可以理解为“系统Bug”,但也有人忍不住猜测,是不是人为地做了“隐形处理”?
合肥市几个辖区的人流密集点,比如包河万达、包公园、罍街、三孝口、体育馆还有大学门口,松果电单车完全覆盖,一辆挂牌的都没见着。暗访跟踪时,松果出行内部员工透露,他们在合肥至少有上千辆车,后台系统上每个点的车辆数量一清二楚。总部客服也承认确实有投放,车牌问题倒是要继续核查。话音刚落,全国多地也有同样的市民投诉,四川南充、河南洛阳网友们也都报料,说这黄色的共享电动车不仅数量多,而且全部无牌,甚至随手乱停乱放,给人一种“快递员变魔术”的感觉,时刻在你身边突然冒出来。
交警怎么看这事呢?几位值班民警直接说了,电动自行车不上牌就是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保障,不推荐骑。更严谨一些,合肥交通管辖区的交警,还专门给松果电单车二维码贴标签,暗示大家少选这种无牌车。只要发现就处理,规矩一刻都不能松。
那为啥松果能“硬上弓”?明明2018年合肥已经有它第一批投放,七年过去了,依然无牌“自由发挥”,到底有没有运营手续?洛阳市交通局此前就回应过,松果没取得相关手续,强行入市,正在整改;南充也说没备案,合肥这边也差不多,今年五月,合肥市主管部门表示松果属于企业违规投放,正在采取措施。你看这“横行”的背后,不是底气十足,而是规避流程罢了。要说合肥到底批没批牌,交通部门倒是一直含糊其辞,只表示在整治共享单车乱象,至于企业备案和运营资质问题,还没公开答复。松果客服也只说会调查,明面上的回复,没一句真正落地。
很有意思,合肥从2021年开始采用招投标管理,共享单车企业三年一招标,滴滴、美团、哈啰三家才是官方认可的“正规军”。2022年实行的新条例还要求,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公安部门必须核发专用号牌。交警则表示,已对松果出行进行了整治,看来制度上没给这家企业开绿灯。
松果出行除了无牌问题,投诉量也是蹭蹭飙升。黑猫平台数据显示,9月5日之前已经累计接近4000条投诉,什么退款难、客服不理、甚至刹车失灵、骑着断电全是常见问题。云南曲靖的周先生骑松果电单车下坡,突然双刹无效,撞上路牙直接进了诊所,缝了七针。医药费赔偿遇到环节,松果要求提供大医院证明。周先生着急忙慌只去了诊所,维权难度又蹭蹭上升。电单车刹车故障问题,松果一直没给过明确回应。
合肥的王女士也吐槽,说自己骑着松果出行车辆突然断电,不得不冒着高温推车十几分钟还车,打客服没人理,网上发帖才有人介入。可客服依然坚决否认故障,直到王女士拿出视频证据,才愿意退款。这种售后流程,说实话让人有点怀疑能不能靠谱的解决问题。
保险这块也是个问题,按照新规,企业需要帮骑行人买保险。但松果出行没有明确标注有没有投保,客服面对询问也是唯唯诺诺,只说遇到交通事故可以上报事故专员。有对比才有伤害,其他共享品牌下订单时会清楚提示保险服务,松果出行这点模糊处理,显然让安全感打折。
到底啥来头呢?松果出行据说隶属于北京快松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主打共享两轮车业务,是行业第四大运营服务商,车辆规模仅次于滴滴、哈啰、美团。官网说覆盖全国25个省份、700多个城市,注册用户超1亿,日订单峰值超300万单,说出来气势不小。可资本层面一直低调到只有2018年天使轮融资,而且上市传闻也只是停留在新闻里,至今没官方回应。
看到这,悬念基本解除,其实松果出行无牌投放早已不是新闻,真正扎进大众视野,只是因为城市治理与行业合规压力集中爆发。它能“无牌随意行”,背后是企业试图以速度和规模抢占市场的惯常打法,但合规没跑得快,监管力量来得慢,造成被动乱象。市民骑行时遇到问题,售后又不给力,投诉无门,安全隐患和风险层层叠加,这才让大家纷纷把目光聚到这个行业灰色地带。
但说到底,小黄车再招摇,也挡不住监管的大锤。地方交警、城市管理部门已经开始整治行动,企业投放模式也在被逐步清查,谁都有个底线,这种游走在政策边缘的“无牌上路”,也许暂时能偷个懒,但终归躲不过城市治理的回潮。行业的野蛮生长时代,或许还能撑一段,可标准化管理的大潮已然铺开,松果出行要么顺着规章流程正面竞争,要么就得被边缘化出局。
你看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是共享电单车的专利,整个互联网租赁行业一直都在合规和创新中找平衡点。速度是流量的红利,合规是长远的护城河,两者碰撞势必会留下一地鸡毛。但再快的跑道,也有尽头,谁家企业都不能靠游击战一口吃遍天。市民体验和安全永远是第一关,企业该付的管理成本,就别想着偷懒。
松果出行的无牌故事,说到底就是“创新与合规”拉锯下的城市缩影。骑行体验是一环,投放合规又是一环,售后和保险更是底线。企业如果只想着流量和扩张,忘记了口碑和责任,那注定只能在投诉榜单上刷存在感,永远也变不成靠谱的城市“老乡”。
所以,这局到底会怎么收场?让车有牌照、保险有保障、售后有人管,让市民骑得安心、企业活得踏实,其实说来简单但做起来真考验“智商+耐心”。那问题来了,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无牌共享电单车”?你会选择骑,还是绕行?说说你的故事,咱一起聊聊这共享江湖里不能言说的小秘密。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