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9 万到 48.69 万——数字冷冷地落在屏幕上,像初冬夜里落地的铁片,乍一看没有温度,但碰到人会哆嗦一下。昨晚,沃尔沃XC70的预售价在灯下悠悠划开幕布,一阵掌声在会场里浮起,很快又归于沉默,像警局里一份表达暧昧的笔录。短短几十秒,气氛里那层薄薄的期待感被现实悄悄拨开。于柯鑫站在台上,静静等着,权当时间也是证据之一。像放错了物证顺序,他很快刷新了PPT,数字直接降到29.99万到32.99万。你看到一群人身体微微松弛,气氛突然正常了,掌声才敢正式响起来。
29.99万,对于一辆豪华插混SUV来说,是不是漂亮?是的,但更多带着一种“这才是你该有的自知之明”。我当然知道,所谓的“人间清醒”,往往不是天生的理性,是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防御本能。
会后我们采访于柯鑫,他也没兜圈子。先谈了插混技术的选择,说实在,“全球市场里,增程只是中国特产,主流是纯电和插混”——市场份额如警痕一样扎实。正如案子里经常遇到的“家属提供情绪线索”,最后还是要靠证据说话。既然XC70将奔着欧美去,顺理成章用插混。至于中国市场上的那点“增程民族自信”,他们没打算拿来和全球光合作用赌气。四平八稳,讲证据。
定价策略就像是刑侦里老油条琢磨作案动机。XC70被卡在XC60和XC90之间,说白了,是老品牌焦虑的艺术。新势力“孩子气”,想怎么定就怎么定,一身轻。沃尔沃头上却顶着几代人的消费习惯。你不能让一个买XC40的人觉得自己亏了,更不能让XC90的用户在夜里琢磨要不要换一辆更便宜的‘旗舰’。于柯鑫的思路,明明白白:XC90要立住形象,XC60守口碑和主流用户,XC70则必须当“破局者”。——你总得有个探头兵,去新领域踩雷。
市场定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案发现场。于柯鑫直白:“用户分三拨——死忠豪华粉、犹豫群体、新势力间观望党。”这台车不会指望吸收那些原本打算买理想L7或问界M7的用户,毕竟,这些人的需求早被大模型算法拿捏得死死的。但剩下那批在品牌和科技间摇摆、同时接受新旧秩序的——才是XC70的池塘。
我的职业习惯,是把每个技术路子的优势和风险摆在操作台上,用冷静的法医目光拆开看。插混好处是什么?油电兼备,政策有限时保底能跑,电价疯涨时还能顺势“回家”。但你要说是“技术未来”,未免太自信。增程在中国火,但在欧洲连个像样的准入证都没有,想走全球路线,这就是死路。技术选型归根结底,很实用也很现实。
回头看定价,这就像嫌疑人口供和现场痕迹的对应关系。XC60 25.49万,XC90 47.9万——XC70于是死死踩在30-40之间。这不是聪明,是职业本能——不能让低配抢高位,不能让旗舰失重。再结合接下来XC70将在9月上市,留了个价格“惊喜”的悬念,等同于遇事先保留一份指纹样本,后续怎么变化再说。
再追问核心问题,“谁会买?”于柯鑫的答案就像法庭陈词:“普通用户其实不会为新能源特意走进传统豪华车4S店,除非他本来就打定主意买油车。”别指望变个魔术牌子就能吸粉,“但品牌、智舱、智驾确实还撑得住最后一道信仰防线”。
所以XC70买家画像很简单:不差钱、对品牌有执念、但又想尝点新鲜,不至于激进到去赌新势力——这部分人不会是主流,但撑得起‘豪华’的脸面。
实际销售目标,反倒是真话。于柯鑫亲口说,销量如果能上来,转型就算成功;不上来,营销词再漂亮也没用。2024年XC60单车能排豪华燃油赛道第3,有了XC70想把“双车战略”份额拉到26%;新势力也算进来,力争能抓16%高端细分市场。全国50城第一,80%的城市前三——这些目标,是可以逐条查证的承诺。
说到这里,其实这场发布会,更像一次案情复盘。沃尔沃困在百年品牌包袱里,既不敢太激进,也不能太保守。XC70像是法医实验室新出来的一种“侦查工具”——需要的人不多,但少了又难以解题。它既得照顾生产线上的老用戶感受,又要在新技术浪潮前做出点姿态,还不能让成本失控,即便有人拍手好评,内里始终脱不下那身理性白大褂。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成为第一个吃插混沃尔沃螃蟹的人。至于最终30万上下的XC70会不会成为沃尔沃的救命草,还得看“市场”这个最苛刻的法医如何检验。毕竟,在翻身仗和残局之间,永远隔着一层现实的冷汗。
有时候控场最难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在坚持和妥协之间找到安全距离。沃尔沃的“人间清醒”或许值得点赞,但做汽车和做解剖一样,千百次案例之后,你才明白,再冷静的策略,真正难的不是设计,而是下手时的分寸。
你觉得这样的定价和定位,真的能让一个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赛道打赢突围战吗?还是说,在品牌转型这条路上,“人间清醒”反而成了最不保险的策略?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