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高并没解决,增程车反而更多了?有些车企,还没车主看得明白

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增程式电动车的市场口碑向来欠佳。特别是当理想、问界等品牌陆续推出多款增程式车型时,众多车企的工程师与高管不分场合地对该技术展开抨击,诸如“增程式纯属多此一举”“增程技术存在先天不足”“坚决不涉足增程领域”等言论层出不穷。作为一种结构“过分”简洁的技术方案,增程式电动车在国内市场的起步阶段,可谓遭遇了“开局崩盘”的窘境。

油耗高并没解决,增程车反而更多了?有些车企,还没车主看得明白-有驾

然而当下再审视市场格局,国内凡是涉足新能源汽车制造的车企,几乎都布局了增程式车型,仅有极个别品牌完全排斥增程技术,专注于插混车型的研发。就连大众这样的老牌车企,也已宣布将EA211发动机改造为增程器,计划在未来推出多款增程式产品。不难看出,增程式电动车已从数年前的绝对“冷门”,蜕变为如今的主流技术路线,相关新车产品正不断涌现。

油耗高并没解决,增程车反而更多了?有些车企,还没车主看得明白-有驾

为何会出现如此剧烈的市场转变?

若说得直接些,核心原因在于消费者逐渐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对新能源汽车而言,用电体验才是其核心优势。许多购置了插混或增程车型的用户,提车时虽是满油满电状态,但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油箱油量几乎未减,充电口却已显现明显磨损。对于多数用户而言,时间成本并非不可接受,即便没有家用充电桩,也愿意通过公共充电桩补能——相较于高昂的油价,充电等待的时间微不足道。因此在这类车型的能耗构成中,纯电行驶里程占比极高,发动机仅有偶尔启动的机会。

油耗高并没解决,增程车反而更多了?有些车企,还没车主看得明白-有驾

在此种使用场景下,增程式电动车的优势愈发凸显,即能实现全场景纯电驱动。这类车型通常会设定电量阈值,只要电池电量不低于该限值,增程器便不会启动,精准契合了用户“能用电就不用油”的朴素需求。

但部分插混车型,尤其是多挡插混产品,采用的是“双阈值”控制逻辑:车速超过特定数值时发动机会启动,电量低于某一标准时发动机同样会介入。这就导致即便在城区行驶,或是短途高速路段,发动机也频繁启动,对于追求用车经济性的用户来说,无疑存在体验上的缺憾。

油耗高并没解决,增程车反而更多了?有些车企,还没车主看得明白-有驾

此前诸多车企技术人员与高管批判增程式电动车,核心论据无非是增程器启动后,能量经发电机传递至车轮的过程效率偏低,且亏电状态下油耗偏高——这显然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但对多数普通用户而言,日常用车以短途通勤为主,多数时候都处于纯电行驶状态。即便亏电油耗再高,只要增程器不启动,就不会产生燃油消耗;而长途出行的需求本就不多,即便油耗略高也影响有限。

油耗高并没解决,增程车反而更多了?有些车企,还没车主看得明白-有驾

除动力与油耗表现外,增程式电动车相较于插混车型(尤其是多挡插混),另一核心优势在于绝对的行驶平顺性。增程式电动车本质上仍属于电动车范畴,电机输出始终保持平顺线性;而部分插混车型因发动机直驱或变速箱介入,易产生抖动与顿挫,驾驶质感远不及纯电车型,这一点对用户体验影响重大。

油耗高并没解决,增程车反而更多了?有些车企,还没车主看得明白-有驾

因此对车企而言,增程式电动车在用户核心用车场景中,与插混车型相比并无明显短板——那些所谓的缺陷,多是坚持插混路线的工程师主观预设的。加之增程结构简单,能有效控制生产成本,自然吸引众多车企纷纷转向这一技术路线。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电池技术的进阶,今明两年将涌现大批搭载4C、5C超充技术,且电池容量达到60度、80度的增程式新车。这类车型的推出,将使增程式技术彻底成为市场主流。原因很简单:更长的纯电续航与更快的补能速度,让其在城区与高速路段都能当作纯电车使用,仅在极端特殊情况下才需启动增程器。届时,增程器的油耗表现,想必也不会再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