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掉白大褂,先来还原一个画面:傍晚的郑州赛车场,灯光刚点亮,轮胎与泥土的情感纠缠刚刚开始。引擎轰鸣声像心跳,沙漠冲坡区一辆电动车飞沙走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不是好莱坞的野外特技,而是比亚迪刚开业的新场地。外围是慕名而来的市民,手机拍摄记录这场“技术秀”。现场不缺兴奋,也不缺小心翼翼的怀疑——毕竟在国内,能玩得这么“野”的地方并不多见。
我揣摩了下自己要不要也去试试“浮水航行”。一辆车漂在水面上,说明它不仅能承载日常通勤的微小安全感,还能在“非典型灾难”场景下,让人体验一把主角光环。比亚迪郑州赛车场的操作,硬生生把我们从“车企只会堆配置”这种刻板印象里单手拽出来。李云飞一句:“好技术得让车主亲自爽。”他仗义执言的同时,其实也埋了个今日商业世界的雷——能不能真的给所有人“爽”?
我们先把硬件拉到清单上——比亚迪上半年赚了155亿,现金储备1561亿,研发投入309亿,平均每天1.7亿。光是这几笔数,已经让很多传统车企的领导层在会议室里多喝两口心脏病救急药。再加上事件主角:首批50亿砸下合肥、绍兴的新赛道,郑州场刚拿吉尼斯纪录,项目还没蔓延全国,已经成“网红打卡新地标”。
作为一名看惯案发现场的“旁观者”,我对证据一直有奇怪的偏好。企业大动作,最需要查验的是背后的“动机链”。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烧钱烧出花儿来了”。但拿资本烧赛道、烧技术、烧营销,人家真不缺钱。比亚迪想让品牌脱离传统路线,让技术落地,让用户亲自嗨一把,“用脚投票”。这操作不新鲜,西方豪华品牌早有搞赛道体验的传统,国内也有不少车企做过专属试驾,但这么大手笔的全地形+吉尼斯纪录包装,确实是头一遭。
说白了,这不是单纯为了圈层炫技,也不是一锤子买卖。我反倒觉得,它想做的是“普惠技术”的极限测试场。哪怕赛道只是一块大号样板间,但只要车主能摸到、踩到、刷到极限,那技术存在与否再也不是PPT上的概念。只是话说回来,假如每家车企都来一套“烧钱+乐园”,会不会变成巨人的围城,最终普通玩家连门票都买不起?毕竟这年头,技术普惠不等于人人有份,转眼就能变成会员制乐园。
再让专业精神稍微冒个头。全地形赛车场,不是只靠平地飙车,更像是要把“日常驾驶”和“极端场景”揉成一团。你有沙漠冲坡,有浮水漂移,也许下回真能像网友调侃的那样,“造个火山熔岩路段”。从车辆角度来说,这其实是工程师梦寐以求的“非标场景实战演练”。数据、底盘、动力系统,每一个环节都有机会在极端条件下被用肉眼筛选。问题是,这真的能成为消费体验的主流吗?我们这代人的用车场景,大多数只有早高峰堵车加偶尔探亲访友。技术的极致,往往成了小圈子炫技的标配,而乐趣的普及,恰恰卡在门槛和价格之间。
活在这个年代,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总是并肩诀别。我已经习惯看见某些品牌拼命往上爬,想证明自己不是传统制造,而是“技术顶流+体验派”。但你仔细看看郑州赛车场的开业场面,无论官方怎么讲“浮水功能”,实际参与的大多数还是媒体、竞速玩家,普通车主仿佛被隔在了围栏之外。体验的门槛,时刻在提醒你“爽一把需要成本”。即便比亚迪一再强调要让车主都能体验,可几十亿的投入,终极受益人到底是谁——是品牌,是发烧友,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消费者?
从专业角度说,这波操作有其合理性。技术查验、品牌溢价,圈层融合,三位一体。如果我是比亚迪的研发工程师,估计每天会在场地边上驻扎,等着看底盘在沙地里扛不扛得住悬挂,或者是电机遇水到底能不能如期浮上来。我还真希望有一天能遇到键盘侠挑战:“你那个浮水模式,真能救命吗?还是只能玩玩水?”当然,现实情况大概率是:浮水只是体验,平时用不上。但比亚迪的创意和营销,至少提醒我们,技术本身不只是论文堆砌,也是一场全民体验游戏。
最后,不得不自嘲几句。车圈这场“烧钱大冒险”,有点像法医行业的“特殊病案”——总有几个人想解剖极限,最后大家只能拼成本和消息差。技术可以落地,也可以浮起来,但终究要通过市场来决定生死。每一项投入,都是在和现实博弈。圈外人的狂欢过后,圈内人要为成本和成果复盘——这年头,谁不是一边踩油门,一边留意收费站还剩几公里?
说到底,比亚迪的赛道豪赌,是一场品牌与技术的“全民秀”。但它是不是未来的技术普惠,还是变成精英俱乐部?这个问题得留给市场和用户,用切身体验去检验。毕竟,我们谁都说不准,下次到底是上山、下水,还是直接开进熔岩。你觉得未来的赛场模式,是乐园,还是围城?普通人到底能不能一试“技术自由”?这道题,等你下场,唯一要带的就是好奇心。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