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开车,说到安全,可能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这车铁皮厚不厚?”“结不结实?”。
要是看到一个碰撞测试,时速五六十公里,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速度不快呀,能有多大点事儿?
但要是告诉你,有时候,用一个看起来不快的速度,去撞一根普普通通的柱子,危险程度可能比高速撞墙还要大得多,你信不信?
这听起来有点违反咱们的直觉,但背后却藏着实实在在的科学道理。
最近,汽车圈里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就拿自家的全新XC70做了这么一个有点“较真”的测试,叫“中心柱碰撞”,正好让咱们借着这个机会,把汽车安全这事儿,用大白话好好聊透。
说起沃尔沃,很多人都会想到“安全”两个字,这几乎成了它的代名词。
这个品牌在怎么保护车里人这件事上,确实花了很多心思。
常规的碰撞测试,比如咱们国家的中汽研(C-NCAP)或者欧洲的(E-NCAP),就像是给汽车准备的一场“标准化考试”。
考什么内容,怎么考,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正面撞墙,或者撞一个可以变形的障碍物。
车企们就像是备考的学生,会针对性地加强车身结构,好在考试里拿个好成绩。
这当然是好事,它大大提高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安全门槛。
但问题是,咱们每天开车的马路,可比考场复杂多了。
交通事故千奇百怪,你可能不会那么“幸运”地撞上一堵平整的墙,更有可能撞上的是路边的一棵大树、一根电线杆,或者是高速公路护栏的立柱。
这些东西的共同特点就是,又细又硬。
沃尔沃搞的这个“中心柱碰撞”,就是专门模拟这种最糟糕、最刁钻的情况。
他们自己给自己出了道“附加题”,这在法规里根本没要求,纯属自找麻烦。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把一辆全新的XC70,车里放了四个假人,模拟咱们普通人一家四口出门的场景。
然后,用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让车头正中央,直直地撞向一根固定的钢柱。
很多人一听,50公里/小时?
这不就是市区里开车的正常速度嘛,感觉慢悠悠的。
但这正是这个测试最“骗人”也最厉害的地方。
咱们得说回初中物理。
有个词叫“压强”,它的意思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打个比方,同样大的力气,用手掌推你一下,和用一根针扎你一下,哪个感觉更强烈?
肯定是针。
因为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了一个小小的针尖上,压强变得巨大。
汽车碰撞也是一个道理。
正面撞墙,是整个车头的大面积在接触、在分散力量,就像被一个巨大的手掌推了一下。
而撞柱子,就是把所有的冲击能量,都集中在柱子和车头接触的那个小点上,这就像被一根巨大的钢针狠狠扎了一下。
这个点上瞬间产生的压强,是非常恐怖的,比很多高速碰撞测试对车身局部造成的压力还要大。
所以,别小看这50公里的时速,在“压强”这个维度上,它是个真正的狠角色。
这还只是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在于它撞击的位置,实在是太“毒”了。
汽车的车头不是一整块铁板,它最重要的承重结构,是两根从车头贯穿到驾驶舱下方的粗壮钢梁,咱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车子的“主心骨”或者“大梁”。
几乎所有的标准碰撞测试,冲击力最终都会传导到这两根“主心骨”上,由它们来吸收和分散。
车企在设计时,也会把这两根梁造得特别结实。
但沃尔沃这个中心柱碰撞,恰恰完美地避开了这两根最结实的“主心骨”。
它不偏不倚,正好撞在车头最中间的位置。
这个位置,可以看作是车头结构上的一个“软肋”。
这一撞,考验的就不是那两根大梁了,而是直接考验它后面的东西。
后面是什么?
是发动机、变速箱,再往后,就是隔开机械和人的一道“防火墙”,然后就是你的腿和身体了。
这种撞法,就好像是武林高手过招,不跟你硬碰硬,专门找你防守最薄弱的地方下手,可以说是“精准打击弱点”。
这就带来了两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第一,防火墙够不够硬?
如果防火墙扛不住,被柱子或者后面的发动机顶破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重达几百公斤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总成就会侵入到驾驶舱里,对前排乘客的生存空间造成毁灭性的挤压。
从这次测试的结果看,XC70的防火墙顶住了,乘员舱保持了很好的完整性,这就是保命的关键。
第二,发动机“识不识相”?
光靠防火墙硬扛还不够。
一个更聪明的设计是,当车头受到这种剧烈撞击时,发动机总成不能傻乎乎地往后退,而是要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路径,自己“识相”地往下沉,脱离原来的位置,给驾驶舱腾出宝贵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的“动力总成下沉技术”。
它能避免发动机这个坚硬的大家伙成为伤害乘客的“凶器”。
所以你看,一个看似简单的50公里时速撞柱子,其实是对一辆车安全设计的终极拷问。
它考验的不仅仅是钢材用得好不好,更是整个车身结构设计得聪不聪明,能不能在最危险的时候,通过各种溃缩、传导、下沉的设计,为车里的人围出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
从结果来看,沃尔沃还是那个沃尔沃,这台XC70在如此严苛的测试下,乘员舱完好,安全带及时收紧,气囊正常弹出,甚至连电池包都没有受损,碰撞后车门把手还自动弹开方便救援。
这说明它的安全设计,确实经得起这种“吹毛求疵”的检验。
不过,我们从这件事里,更应该看到的是一种趋势。
沃尔沃这种近乎“自虐”式的测试,代表了整个汽车行业对安全理念的进步。
大家不再仅仅满足于“考高分”,也就是通过法规测试,而是开始真正去研究现实世界里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并努力去解决这些真实世界里的难题。
这一点,我们自己的中国品牌汽车,也做得越来越好。
曾几何时,我们买车可能还在讨论日系车皮薄、德系车关门声厚重。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我们国家的C-NCAP碰撞标准越来越严格,测试项目也越来越贴近真实路况。
更让人自豪的是,像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这些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的碰撞测试中能拿到顶级成绩,更是走出国门,在标准极为严苛的欧洲E-NCAP中,和那些国际大牌同台竞技,同样拿下了五星安全认证。
这背后,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实打实的技术进步和对生命安全的敬畏。
这种全球车企都在进行的“安全竞赛”,对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它意味着,安全正在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卖点”,变成一辆合格汽车的“标配”。
当车企们都在比着谁的车更安全,谁能应对更复杂的事故时,我们作为用户,得到的保障就越多。
毕竟,一辆车承载的,往往是我们最珍视的家人。
对于这份沉甸甸的托付,安全这件事,永远没有终点,只有更高的起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