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冬天,上海金茂大厦的会议室里,一场对话正在改写中国汽车的历史。刚收购秦川汽车、股价暴跌的王传福,面对廉玉波的质问“你懂汽车吗? ”坦然回应:“我喜欢车,我看了上百本书。 ”
此后连续三个通宵,两人从电机原理聊到电池封装,从车身设计辩到市场破局。这个曾被上汽体系拒之门外的工程师,最终被王传福“造中国人自己的车”的信念打动。2004年,40岁的廉玉波放弃设计公司副总经理职位,加入了当时年销不足5万辆的比亚迪。谁也没想到,这次选择埋下了中国汽车技术逆袭的伏笔。
入职仅一年,廉玉波就面临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他主导设计的首款车型316亮相经销商大会,现场鸦雀无声,经销商们沉默离场。王传福当场决定:永久封存316,2亿元研发投入直接归零。但廉玉波没有退缩。
他带着上海招聘的几十名应届生,在简陋的研发中心里重新起步。12个月后,比亚迪F3横空出世,这款被嘲笑“山寨花冠”的紧凑轿车,上市9个月销量突破10万辆,成为首款达成此成就的自主品牌车型。
燃油车的成功只是跳板。在F3热销的2008年,廉玉波做了一件让行业瞠目的事:推出全球首款插电混动车型F3DM。当时充电桩不足百座,电动车被看作“实验室玩具”,但他在内部力排众议:“新能源不是选择题,是生死题”。
这款采用双电机结构的混动车,后来演化成颠覆市场的DM-i技术,直接催生出王朝系列的销量王牌“秦”。真正的技术革命发生在实验室里。2018年,廉玉波团队在电池针刺试验中屡屡受挫。传统三元锂电池被刺穿后剧烈燃烧,磷酸铁锂虽不起火但能量密度太低。
他们提出疯狂构想:取消电池模组,把电芯做成刀片般细长,直接插入电池包。经过137次配方调整和81种结构测试,刀片电池终于通过针刺试验:表面温度仅60℃,无明火无爆炸。体积利用率提升50%的同时,成本反降30%。这项技术搭载在汉EV上,首次让自主品牌冲进20万级中高端市场。平台架构的革新更为彻底。
当跨国车企还在油改电时,廉玉波带着3000名工程师,在深圳坪山基地搭建起e平台3.0。他们将电池与车身底盘融合,发明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扭转刚度提升70%,车内空间反增20厘米。
2023年量产的易四方平台更颠覆传统:取消转向柱和制动卡钳,靠四个电机独立控制车轮,实现坦克掉头、浮水脱困,这些技术最终在售价百万的仰望U8上震撼世界。研发体系的建设才是隐形护城河。
在比亚迪工程院,新入职的硕士生要亲手拆卸变速箱;博士必须下产线拧三个月螺丝。廉玉波定下铁律:“图纸上画得出来,车间就得造得出来”。
他构建的三级研发体系,让基础研发(5年周期)、技术预研(3年周期)和产品开发(2年周期)同步推进。目前比亚迪6万研发人员中,76%毕业于中国本土高校。2024年,中国每卖出两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产自比亚迪工厂。
年销302万辆的背后,是廉玉波团队超20个车型系列、100多款车型的技术积累。当王传福在梦想日发布“工程师天团”时,台下观众不会想到:这些研发骨干中,有11人曾是廉玉波在上海带的应届生徒弟。院士提名的角逐场折射出产业权力的转移。2025年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上,19位民企科学家的出现创下历史纪录。
与廉玉波同批入围的,有攻克钠离子电池的宁德时代吴凯、突破800V超充的小米汽车黄振宇。意味深长的是,工程院首次为民营企业预留8个专项名额,明确要求“重点考察技术产业化价值”。标准制定权的争夺印证了技术话语权的提升。
2018年,廉玉波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在日内瓦力推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EVS-GTR)。当欧美代表质疑中国方案时,他现场展示刀片电池针刺视频:“安全没有国界,但标准必须尊重事实”。
七年后,中国主导的新能源商用车安全标准被纳入联合国法规,这是发展中国家首次获此资格。研发资源的倾斜正在重构创新版图。2024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王传福、曾毓群、雷军坐在第一排核心区。他们代表的公司贡献了“新三样”出口量的53%,掌控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37.9%的份额。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占比92%,研发投入年增速达19.7%。当央企研究院还在为论文数量竞赛时,民企实验室已把专利转化率提升至68%。长三角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印证了这种转变。
浙江三花智控的电子膨胀阀,让热管理效率提升40%;江苏博俊科技的一体化压铸技术,把70个零件合并为1个,生产成本直降25%。这些供应商的崛起,使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给率从2018年的52%跃升至2025年的83%。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