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聊武汉三环禁摩这事儿,说起来其实也不是啥新鲜话题,但最近又有网友专门去问官方,想知道到底武汉哪儿能骑摩托、哪儿能上牌,官方也给了答复,那咱们就顺着这事儿,多唠唠,看看这里头到底有啥门道,顺便提几个可能没人爱问的问题,大家凑个热闹,一块开开脑洞。
首先咱得承认一点,摩托车这个交通工具吧,在中国真的挺特殊。以前改革开放那会,大街小巷好多都是摩托,穿堂过巷皮实方便。一到后期,怎么就变成了“过街老鼠”了呢?现在像武汉这样的大城市,干脆直接“三环内禁摩”,你别说骑了,连上牌都不给你安排,甚至外地牌照都进不来。这背后的逻辑究竟图个啥?节省交通资源,减少事故率,降低噪音污染,治安考虑?有点意思!
你说,摩托车真就这么不堪吗?摩托噪音大、速度快、危险系数高,容易违法,方便逃避检查,这些官话理由甭说大家没听过吧。但问题来了,真相真的完全就这么简单?如果摩托能出问题,那电动车咋没禁?你看到路上那帮闯红灯逆行的电动车了没?噪音更小,事故可没少啊。再说,汽车堵车那点儿污染、占道,和一小摩托比,哪个更夸张?要真讲问题,根子还真不全在摩托本身。
我逛过不少地方,有的城市摩托车禁得死,有的你想骑就骑。咱就真羡慕这些能“自由骑行”的城市吗?其实不然。你以为武汉真是要一刀切、就是不让你享受摩托带来的风,一点余地都不给群众?也不是。官方明着说了:你要真想骑,那你在外围地区上牌,出三环撒开了跑,但你别想进城。摩托车变成了一个圈层的交通工具:市中心上不了牌、买了也白买,非得生活在远郊、老家、农村,才有资格骑。就像是你被温柔地挡在了城市的门槛外,挺会玩。
这我就想多问一句了,现在武汉也别说多大方,三环里头禁摩,牌都不给办,到底是城市治理的需要,还是懒政求稳的办法?为什么摩托车就成了第一批被扫地出门的“替罪羊”?有没有更平衡的办法?
再琢磨琢磨,如今武汉的交通,说实话,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早晚高峰堵成狗,但咱就想象一下,要是真能有一部分人用摩托上下班,是不是拥堵还缓和点?停车还方便点?油耗噪音可控,关键还拉风。结果咱们是一刀切,全给堵死了,多少哥们掏钱买摩托结果在车库落灰,骨感现实。
然后咱想想那些外地人来武汉,或者本地的年轻人,其实挺多喜欢摩托的。讲句实话,摩托不只是个简单交通工具,还是种生活方式。花几万块买辆大机车,头盔一戴,帅气得不得了,小情侣骑着流风似的,周末出去兜个风,这多浪漫。你三环一禁,牌也不给办,不就是连梦想一块儿堵住了吗?
这事儿之所以刺挠人,是因为有些地方法规特别落后。你比如人家欧洲、东南亚摩托满地跑,也没见大城市都禁的。要真说管理难度,咱国家也不是没手段,有电子眼、限速、流量监控,为啥非要一堵了之?是不是管理上嫌麻烦,还怕担了责任?或者说,有些政策以“安全”为名,实则落地的时候图省事,省得管不了了吧。
再来,咱也别光指着政府说,是不是老百姓自己也有点毛病?实打实说,有部分骑摩托的人素质确实堪忧,不戴头盔、乱闯红灯、甚至飙车、炸街,这风气搅得不爱摩托的人一肚子火,最怕夜里一声炸雷。可这责任就得全让老百姓来背?你管理、执法为啥不跟上?为啥不是升级监管和服务,而是一棍子打死:“你不行,我就直接不让你上桌”。
我还想问,摩托圈的事,是不是也有点“地域歧视”?你看看北方城市禁摩多,南方开放多——为啥?是北方城市不信任自己人,还是路宽怕管不过来?难道全国没有一套更合理统一的管理标准吗?是不是谁习惯谁就一拍脑袋自己搞?
再有,很多人说摩托是“穷人交通工具”,城市不欢迎。可现在试试,动辄几万大排量,仪式感装备都能上几千一万,不是有钱人才玩得起?你盖得大楼、开得宝马,可以,喜欢小摩托兜风,就被当成异类。这背后的价值判断,是不是潜移默化歧视了一部分人?社会公平到底表现在哪?不是说“让每个人生活方式更多样”吗?
政策制定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请骑摩托的人来商量,或者调研调查?这一点我打个问号。我身边不少骑友,其实也都愿意按照规则来——戴头盔、守交规,交保险,全都认,可是政策摆着,根本不给讨论机会,理由反正现成的,禁了就完事。为什么不设“定点时段、限速限行、牌照抽查”,非得一刻不停地一刀切?要说城市治安,管控车辆类型、加强巡查和打击,不是治本办法?真让想违法的人钻空子,谁也拦不住。
咱们再看看,现在新城区和农村可以上牌、能骑摩托。这就怪了,难道郊区人命不是命?市区怕“摩托炸街”,郊外不怕?政策不是应该面向全体,而不是给不同地段的人打个“摩托墙”嘛。这是管理方便还是资源倾斜?本来交通工具就要满足不同需求,打工人、快递、外卖工、上班族,各有各的路。政策做“减法”很容易,“加法”才难,考验城市是不是包容,也考验决策者是不是尊重多元。
现在新政策摆明了,想玩摩托你回户籍地上牌,市内别想进。那外地来武汉工作、学习、打拼的人,是不是只能放弃骑行?没本地户口、不是新城区,就只能用脚走?城市包容度有多大,这里一下子就测出来了。未来的年轻人不是只会开汽车,有人更追求轻便自由——你门槛一高,梦想直接卡住,有点无奈。
最后咱说回网友那些提问,“请问武汉哪能骑摩托?”“买了到哪上牌?”市交管局回复很有礼貌,很规范。但真正关心老百姓需求了吗?有没有想过多一些弹性政策?要加强管理可以,但是不是能出台更多平衡措施,比如给特殊工种开绿灯,专门设置摩托时段,特定路线实验区什么的?中国这么大,武汉也不是只有一条路。每个人的出行自由、不应该被轻易剥夺。
说了这么多,不是给摩托洗地也不是怼执法,就是觉得:三环禁摩这道铁栅栏,对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社会治安的贡献,有多少经得起数据考验,有没有可能与时俱进?有没有可能权利层面再放一点?政策不是不能改、不能管,但绝不是哪里不舒服一刀切。生活处处有选择,别让人们活成“只能步行”的命。一座城市的包容,骨子里其实也体现在这种“小”事上。
最后的问题是:摩托到底挡住的是扰民的噪音,还是一个城市不肯包容的心?你怎么看?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