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放弃新能源车,中国却全力冲刺,背后原因很关键!

最近大家在网上聊天或者看新闻的时候,是不是经常碰到一些让人心里挺矛盾的说法?

比如说,“你看,国外那些大牌车企都不怎么提电动车了,咱们中国还一个劲儿地往里冲,这条路是不是走偏了?”还有人说,“要是电动车真的那么好,为什么人家欧美搞了一百多年汽车的都不玩了,难道就咱们自己聪明?”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让人心里也跟着犯嘀咕。

可是一出门,看到马路上挂着绿牌子的车越来越多,再看看新闻里说比亚迪一个月卖几十万辆,好多还卖到国外去了,又觉得不对劲。

一边是传言说“全世界都退烧了”,一边是咱们自己家门口电动车卖得热火朝天,这到底是咋回事?

全世界放弃新能源车,中国却全力冲刺,背后原因很关键!-有驾

中国为啥要在很多人都说“这事儿不成”的时候,还这么坚定地发展新能源汽车呢?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

咱们先不吵谁对谁错,先看看眼下最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毕竟数字不会撒谎。

就说最近这阵子,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简直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有时候,每个月卖出去的新车里头,新能源车的比例能占到一半,也就是说,每两个买新车的人里,就有一个选择了新能源。

这个场面,在几年前是根本不敢想的。

具体到企业,那就更明显了。

就拿比亚迪来说,现在一个月随随便便就能卖出三十多万辆车,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新能源的。

更厉害的是,这些车不光咱们自己人买,还大批量地往国外卖,欧洲、东南亚、南美洲,到处都能看到挂着“BYD”标志的中国车在跑。

如果一个行业真的没前途,它的产品能这样走向世界,被那么多不同国家的消费者接受吗?

这显然说不通。

除了比亚迪,其他的国产品牌也没闲着,像吉利、上汽、长城这些老牌车企,新能源车的销量也是蹭蹭地往上涨,增长速度比它们自己的燃油车快多了。

全世界放弃新能源车,中国却全力冲刺,背后原因很关键!-有驾

还有理想、蔚来、小鹏这些新品牌,更是从一出生就扎根在新能源领域,现在也都站稳了脚跟。

所以说,从市场表现这个最直接的角度看,“没人搞”或者“没前途”的说法,跟我们亲眼所见的现实,出入实在是太大了。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市场这么好,为什么还会有“国外都放弃了”的说法呢?

咱们又为什么非要这么坚持呢?

这背后其实是国家层面的一盘大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为咱们国家的能源安全,另一个是为了咱们的饭碗和未来的发展。

先说能源安全。

这个词听起来很大,但其实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咱们国家现在是世界工厂,经济发展快,干什么都需要能源,其中石油是绝对的大头。

路上跑的汽车,天上的飞机,海里的轮船,很多工厂的机器,都得“喝”油。

但我们国家自己产的石油远远不够用,每年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的能源命脉有很大一部分是攥在别人手里的。

国际油价一涨,我们加油就得多花钱;万一哪天国际形势紧张,人家不卖给我们油了,那很多行业可能就得停摆,这个风险是很大的。

全世界放弃新能源车,中国却全力冲刺,背后原因很关键!-有驾

发展新能源汽车,本质上就是一场“能源换道”。

我们把汽车消耗的能源,从依赖进口的石油,转换成我们自己可以大量生产的电。

中国的发电能力是世界第一的,而且我们的电不光靠烧煤,还有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核电,这些能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路上跑的汽车越多地从“喝油”变成“充电”,我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就越小,国家的能源安全就越有保障。

这笔账,从长远来看,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再说第二个原因,产业升级和未来的饭碗。

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家靠着大家的辛勤劳动,成了“世界工厂”,生产了全世界大部分的衣服、鞋子、玩具。

但大家也知道,干这些活儿很辛苦,赚的也是辛苦钱,利润很薄。

一个国家想要富强,老百姓想要过上更好的日子,就必须往产业链的高处走,去生产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比如汽车、飞机、高科技电子产品。

在传统的燃油汽车领域,我们追赶了很长时间,虽然进步很大,但在最核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上,跟德国、日本那些有上百年积累的老牌强国比,还是有差距的。

想在他们的主场上彻底超越他们,非常困难。

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相当于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赛道。

全世界放弃新能源车,中国却全力冲刺,背后原因很关键!-有驾

在电动车时代,最重要的“三大件”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

在这个新领域,大家几乎是同时起步的,我们并没有落后。

凭借着我们国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反而在电池技术、智能座瞎和人机交互这些方面,跑到了世界的前列。

你看宁德时代,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比亚迪,不仅车卖得好,它的电池技术也让很多国外车企眼红。

一个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带动上百个相关行业的发展,从上游的矿产资源,到中游的各种零部件制造,再到下游的充电桩建设、软件开发和售后服务,这能创造出多少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个机会,就等于放弃了在这次全球产业变革中,一次成为“领跑者”的绝佳机会。

那么,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国外车企真的“放弃”了吗?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他们的一种无奈之下的“战术调整”。

确实,我们看到像奔驰、福特这些公司,都宣布要推迟或者缩减他们之前的电动化计划。

但这背后的真正原因,不是他们认为电动车没有未来,而是在目前的竞争中,他们的电动车产品,在价格、在智能化体验上,打不过中国的品牌。

如果他们继续硬着头皮跟中国车企拼投入、拼价格,很可能会出现“两头空”的局面:电动车业务亏得一塌糊涂,而他们赖以生存的燃油车市场,又被中国车企和其他对手不断蚕食。

所以,他们选择暂时放慢脚步,先稳住自己赚钱的燃油车业务,重新思考和规划他们的电动车战略。

全世界放弃新能源车,中国却全力冲刺,背后原因很关键!-有驾

这是一种商业上的策略,而不是对整个技术方向的否定。

不信你看,大众、宝马这些巨头,嘴上说着调整,但私底下仍然在投入巨资研发新的纯电动平台,他们的高管在各种场合也反复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说“要在中国,为中国”。

他们比谁都清楚,如果彻底放弃了新能源,就等于放弃了未来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他们不是不想跟,是有点跟不上了,需要喘口气,调整一下姿势再重新加入战斗。

当然,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还不是十全十美的。

很多人担心的冬天续航里程打折扣的问题,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要排长队的问题,还有一些偏远地区充电不方便的问题,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任何一项颠覆性的新技术,在它发展的初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想想一百多年前,第一批烧汽油的汽车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不也经常抛锚,加油站更是没几个,还得去药店买汽油吗?

跟那个时候比,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和技术进步速度,已经快得多了。

电池技术在不断进步,能量密度越来越高;超级快充技术也在普及,以后充电可能真的就跟去加油站加满一箱油的时间差不多了。

我们不能因为前进道路上的一些小石子,就怀疑整条路的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坚定不移地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走错了路,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

这既是为了摆脱能源依赖,保障国家安全,也是为了抓住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让我们的工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机会。

那些“国外都放弃了”的论调,要么是看得不够全面,要么就是故意唱衰。

我们应该对自己国家的选择有信心,对我们自己的产业有信心。

眼看着咱们的汽车工业正在一天天强大起来,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自豪和支持的事情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