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在汽车市场卷到极致的2025年,居然有品牌敢逆流而上,用“稳”字作为自己的战斗口号? 林肯中国的总裁贾鸣镝博士年初就抛出了这个观点,他说林肯要用“稳”来对抗“卷”,当时不少人还暗自嘀咕:这怕不是一种退缩吧?
但看看数据,你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就拿林肯的“星火燎原”计划来说,今年2月启动以来,已经开了8家轻量化门店,其中5家竟然实现了当月开业当月盈利。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战略布局,投资门槛从原来的2000万-3000万直接砍到400万,每家店省下1500万,整个网络发展30家就能减轻几个亿的负担。
这种轻量化不是简单的缩水,而是重构。 展厅规模从万平方米缩减到1000平方米左右,去掉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设施,但服务标准反而提升了。 零服吸收率,也就是售后服务利润覆盖运营成本的比率,从以往的60%-70%飙升至100%以上,意味着光靠修车赚钱就能养活整个店。
投资人显然嗅到了商机。 截至8月,申请开轻量化店的超过了40家,批准了16家,9月到10月还要新增19家,年底总数冲到30家。 这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但问题来了:减负会不会减质? 林肯的回答是“绝不”。 他们甚至加大了服务投入,比如给一年没回店的车主送免费保养配件,给服务人员发“点到点”的激励奖金,还在门店更替时补贴成本来维护老客户。 一位媒体车主亲口说,林肯的售后提醒比天气预报还快,这种管家式服务已经成了品牌新标签。
饮料餐食、卫生间五件套、衣物护理器,这些细节设备全由林肯中国补贴,但他们会紧盯使用情况。 贾鸣镝说得很直白:“东西我们给,但必须用好。 ”这种既给糖又盯梢的方式,让经销商和用户双双受益。
产品端同样藏着玄机。 成都车展上,航海家总裁版定在39.88万,启航版预售价25.88万,两款车把价格区间拉大到25万-40万。 为什么这么干? 因为林肯的产品线早有布局:领航员和飞行家是门面担当,不冲销量;林肯Z和冒险家已经杀进20万以下市场;唯独航海家卡在中间,上下都有空档。
现在,总裁版向上探,启航版向下沉,正好填了坑。 启航版只改了两驱布局,配置一点没缩水,城市用车谁天天需要四驱? 这精准一刀,切中的是真实需求。
新能源领域,林肯也没躺平。 他们一边用FHEV技术优化燃油车经济性,一边布局PHEV和EREV,但绝不盲目扩产。 贾鸣镝说展厅放5辆车最合理,未来就算更新也不会堆到8台或10台,而是要在现有定位上精耕细作。
这种“稳”背后,是林肯对“全路况豪华”的死守。 比BBA更硬核,比路虎更舒适,贾鸣镝用了个比喻:路虎车主裤脚可能沾泥,但林肯车主下车必须仪表堂堂。 全路况能力指的是“有路的地方都能去”,但绝不建议越野撒野。
技术层面,“守护之盾”成了安全王牌:双五星认证车身、540°全景影像、像素级大灯组成防护系统;美洲鹰CCD电磁悬架则在颠簸路上保你从容。 开林肯跑长途,累不累? 用户反馈是最直接的答案。
市场数据佐证了策略的有效性。 2024年,林肯在燃油豪华车市占率冲到2.3%,一度超了保时捷;航海家市占率5.2%,创历史新高,压过凯迪拉克XT5。 这些数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每个决策叠加的结果。
贾鸣镝爱引用《王者荣耀》的话:“猥琐发育,别浪”和“稳住,我们能赢”。 在疯狂内卷的车市,林肯偏偏选了条反直觉的路,不拼声量拼定力,不冲规模冲精准。 你说这是保守? 但门店盈利、市占提升、用户口碑上涨,哪一点像退缩?
或许,真正的“稳”不是不动,而是动得有条不紊。 当别人都在卷价格、卷配置时,林肯卷的是网络效率、服务细节和产品刀法。 这种攻守兼备的哲学,到底能不能成行业范本? 咱们还得继续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