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房车,提前两天驶入高速公路,只为在免费时段驶出;一位博主,因分享“蹭免攻略”意外走红,被网友戏称为“唯一让高速赔钱的女司机”。这不是段子,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2025年国庆前夕,博主“慧慧在路上”从内蒙古出发,提前上高速,预计节省通行费约1400元。她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五一期间,她曾提前半个月出发,全程停驻服务区,最终免费驶离,省下1600元。
这起事件背后,是一场关于规则、资源与公平的隐秘博弈。表面看,她只是巧妙利用了免费通行政策的时间差;深层看,她的行为暴露了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的结构性漏洞,也揭开了公众对出行成本焦虑的底色。
交通运输部规定,小客车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免费通行,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这意味着,只要在10月1日0时至10月8日24时之间下高速,无论何时上高速,均可免单。法律界普遍认为,此举不构成逃费,属于“合法避费”。然而,当“提前上高速+长期滞留服务区”成为一种策略,服务区本应承担的短暂休整功能,正在被异化为免费停车场、临时住所甚至旅游中转站。
这种“卡点蹭免”行为,短期内是个体智慧的胜利,长期却可能透支政策善意。服务区的设计初衷是为司乘提供短暂停留、加油、如厕和应急服务,而非长期驻留。若大量车辆效仿,服务区车位、水电、卫生等资源将被持续占用,真正需要短暂停留的司机反而无处可去。广东部分区域在春运期间已出现对停留超48小时车辆移交交警处理的临时措施,虽非常态,却释放出明确信号:公共资源的非正当使用,终将面临规制。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政策反噬。当“蹭免”成为普遍行为,财政负担加重,公众对免费通行政策的支持可能动摇。一旦管理部门认定该政策被“滥用”,最可能的回应不是优化,而是收紧——取消免费、改为补贴,或引入分段计费、最长停留限制。届时,所有出行者都将付出更高代价。这种“善意疲劳”,实则是集体理性的溃败。
值得庆幸的是,已有更可持续的替代方案浮现。湖北率先推出“错峰出行”政策:节前或节后两天内通行,ETC用户可享50%通行费返还。山东、浙江、四川等地也推出本地牌照点对点免费、满次免单等差异化优惠。这些政策既缓解高峰压力,又实现惠民目标,远比“卡点蹭免”更具建设性。未来,若能推动全国统一的“错峰返现”机制,辅以智慧导航引导、预约通行试点,完全可以在不占用公共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双赢。
真正的出行自由,不在于钻规则的空子,而在于推动规则向更公平、更高效的方向演进。我们应尊重个体的精明,但更应倡导一种不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的理性选择。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错峰而非“卡点”,政策才能走得更远。
节省费用不该以占用他人便利为代价,真正的聪明,是让所有人一起走得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