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看不到一辆中国车而中国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美国车?

刚和一位常年往返中美的汽车同行聊天,他的话戳中了很多人的疑惑:上个月在纽约、芝加哥跑了十几天,无论是曼哈顿的拥堵路段,还是加州的沿海公路,想找一辆挂着 “中国车标” 的乘用车,比找加油站还难;可回头看咱们国内,从北京的五环到广州的城中村,福特的 SUV、雪佛兰的轿车、别克的 MPV,几乎是抬头就能见 —— 同样是全球 Top 级的汽车市场,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反差?今天就从市场、政策、品牌三个维度,跟大家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门道。

为什么美国看不到一辆中国车而中国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美国车?-有驾

一、美国市场的 “双重门槛”:想进去?先闯过法规和关税关

很多人觉得 “中国车没实力进美国”,其实先抛开实力不谈,美国市场的 “入场券” 本身就贵得吓人。

首先是法规壁垒。美国有两大 “卡脖子” 的标准:一个是 EPA(环境保护署)的排放法规,另一个是 IIHS(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碰撞测试。别小看这两个标准,中国车企要想把车卖到美国,得针对每一款车型单独做认证 —— 比如排放测试,不仅要测常规的油耗、尾气,还要满足加州更严的 “零排放积分” 要求;碰撞测试更不用说,IIHS 的 “小重叠碰撞” 被称为 “死亡测试”,很多车型在国内成绩优秀,到美国测试却栽了跟头。

更关键的是,认证成本极高。一款紧凑型 SUV 的美国市场认证,从测试到合规调整,至少要花 2000 万美元,而且每改一次配置就得重新测。之前某头部中国车企计划进军美国,光认证费就烧了近 1 亿美金,最后因为成本太高不得不推迟计划。

为什么美国看不到一辆中国车而中国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美国车?-有驾

其次是关税和贸易政策。2018 年之后,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了 25% 的关税,中国车如果直接出口到美国,价格一下子就没了优势。举个例子:一辆在国内卖 15 万的中国新能源 SUV,加上关税、运输费、经销商利润,到美国得卖到 3 万美元以上,这个价格在美国能买福特 Escape、丰田 RAV4 这些主流 SUV,消费者凭啥选没听过的中国车?

反观美国车进中国,门槛要低得多。中国早在 2001 年加入 WTO 后就降低了汽车关税,现在进口汽车关税仅为 15%,而且美国车企大多通过 “合资” 模式进入 —— 比如通用和上汽合资、福特和长安合资,本土化生产后能避开关税,价格直接下探到 10-20 万区间,和中国品牌正面竞争。

二、品牌认知差:美国车 “吃老本”,中国车 “从零开始”

汽车是大宗消费,消费者买的不只是车,还有 “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靠的是几十年的品牌积累。

美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信任,已经刻在骨子里了。福特、通用、雪佛兰这些品牌,从二战时期就给美军造军车,战后又靠着大排量轿车、皮卡占领市场,比如福特 F-150 皮卡,连续 40 多年都是美国销量冠军,很多美国家庭祖孙三代都开福特 —— 这种 “情怀加成”,中国车企短期内根本比不了。

为什么美国看不到一辆中国车而中国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美国车?-有驾

更重要的是,美国市场早就被 “瓜分完毕”:本土品牌占 40% 份额,日系(丰田、本田、日产)占 35%,德系(宝马、奔驰、大众)占 15%,剩下的 10% 里,韩系(现代、起亚)还占了 7%,中国车想挤进去,就得从这些 “老玩家” 手里抢客户。但问题是,美国消费者连 “比亚迪”“蔚来” 的名字都没听过,你说你的车续航长、智能高,人家根本不买账 —— 毕竟谁也不想花几万美金,当 “小白鼠”。

而美国车进中国,走的是 “先入为主” 的路子。早在 1997 年,通用就和上汽合资成立了上汽通用,推出的别克新世纪轿车,直接定义了 “中高端商务车” 的标准;2004 年福特蒙迪欧国产,靠着 “马丁脸” 设计火遍全国;后来雪佛兰科鲁兹、别克英朗更是成了 “国民家轿”。几十年下来,“美国车 = 大气、耐用” 的印象,已经扎根在很多中国消费者心里,比如老一辈人买车,可能会说 “买别克,比日系车结实”—— 这种品牌认知,不是近几年崛起的中国车企能比的。

为什么美国看不到一辆中国车而中国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美国车?-有驾

三、产品 “水土不服”:美国要 “大”,中国要 “适配”

除了政策和品牌,产品本身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也是关键。

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很 “专一”:大尺寸、大排量、高承载。你去美国街头看,80% 的车是皮卡、中大型 SUV 或者全尺寸轿车,比如福特 F-150、雪佛兰 Suburban、道奇 Challenger,这些车车长能到 5.8 米,排量 3.5T 起步,能拉货、能越野,还能拖房车 —— 这是美国的居住环境决定的:大部分人住郊区,需要大空间装东西;高速不收费,大排量也不用担心油钱。

但中国车企早期的出口主力,是经济型轿车和小型 SUV,比如吉利帝豪、奇瑞艾瑞泽 5,这些车尺寸小、排量 1.5L 左右,根本不符合美国主流需求。后来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发力,但美国新能源市场被特斯拉 “垄断” 了 ——2023 年美国新能源销量里,特斯拉占了 56%,剩下的被福特、通用的电动皮卡分走,中国新能源车想进去,只能靠 “低价”,但低价又会拉低品牌形象,陷入两难。

为什么美国看不到一辆中国车而中国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美国车?-有驾

而美国车企进中国,早就学会了 “入乡随俗”。最典型的就是 “加长轴距”:比如别克君越,美国版车长 4.9 米,中国版直接加到 5.03 米,后排空间比美国版大了一拳;福特蒙迪欧、雪佛兰迈锐宝也都做了加长,满足中国消费者 “后排要大” 的需求。另外,美国车企还会针对中国市场调整配置:比如增加全景天窗、中控大屏、座椅加热,这些在美版车上是选配,在国产版上成了标配 —— 这种 “精准适配”,让美国车在中国卖得越来越好。

四、中国车不是 “没动静”,只是还在 “憋大招”

当然,说美国看不到中国车,也不是绝对的 —— 现在在旧金山、洛杉矶的街头,偶尔能看到比亚迪的电动巴士在跑,蔚来也在纽约开了体验店,计划通过 “换电模式” 打开市场;比亚迪还在墨西哥建厂,准备以墨西哥为跳板,辐射北美市场(墨西哥和美国有自贸协定,能避开关税)。

为什么美国看不到一辆中国车而中国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美国车?-有驾

但要想让中国乘用车在美国街头 “常态化”,还需要时间。一方面,中国车企得继续突破技术,比如在电池安全、自动驾驶上做出差异化优势,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蔚来的换电技术,这些都是能打动美国消费者的 “卖点”;另一方面,得慢慢做品牌,比如通过参加北美车展、赞助体育赛事,让美国消费者知道 “中国车不只是便宜,还很好用”。

其实回顾汽车工业史,日本车、韩国车也是花了几十年才打进美国市场:1970 年代日本车靠省油进入美国,1990 年代韩国车靠性价比突围,现在中国车靠新能源,走的是一条更有优势的路 —— 或许再过 5 年、10 年,我们再去美国街头,就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了。

为什么美国看不到一辆中国车而中国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美国车?-有驾

最后说句实在话

中美街头的汽车反差,不是 “中国车不行”,而是两个市场的发展阶段、消费需求、政策环境完全不同。美国车在中国的 “遍地走”,是几十年合资积累、品牌沉淀的结果;而中国车要进美国,需要闯过法规关、品牌关、产品关,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智能化上的领先,未来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一定会有中国车的一席之地。到时候可能就不是 “美国看不到中国车”,而是 “美国街头到处都是中国车” 了 —— 咱们不妨拭目以待。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