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开车,都挺关心车子的大事儿,比如发动机声音对不对,车漆有没有新划痕。
但有一样东西,它天天跟地面打交道,默默承受着整个车身的重量,却常常被我们忽略,那就是汽车的四个轮胎。
很多人可能觉得,只要轮胎看着不瘪,车能开走就没问题。
但实际上,轮胎里的气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压,是个关乎安全和钱包的大问题。
它不像油量那么直观,没气了车直接趴窝,胎压不对劲,车子照样跑,可危险和损耗却在悄悄地累积。
今天,咱们就把这个“隐形”的安全问题,好好地聊清楚、说明白。
首先得搞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的车,胎压到底应该是多少才算标准?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汽车制造厂早就把答案告诉我们了,就看你愿不愿意花一分钟去找找。
最常见的地方,就是打开驾驶座的车门,在门框上或者门边上,通常会贴着一张小小的金属或塑料标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推荐的胎压值。
如果这里没有,不妨打开油箱盖看看内侧,也可能藏在那里。
实在找不到,你车里那本厚厚的《车辆使用手册》里,肯定有详细的说明。
这些地方标注的,就是你爱车的“标准血压”,一般单位是bar或者kPa。
比如,普通的小轿车,常见的胎压范围大概在2.2到2.5bar之间;而块头更大、车身更重的SUV,因为要承担更大的重量,胎压通常会高一些,在2.4到2.8bar左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个概念,叫做“冷态胎压”。
厂家给出的标准值,指的都是在车子“冷静”下来的时候测量的。
什么叫“冷静”?
就是车子停放超过三个小时,或者行驶的路程非常短,不超过一两公里。
因为轮胎一旦跑起来,就会和地面摩擦产生热量,轮胎里的空气受热膨胀,胎压自然就会升高。
你可能会发现,早上出门前测是2.4bar,开到公司再测就变成2.7bar了,这个升高0.3bar左右的现象是完全正常的,你可千万别以为是胎压高了就去放气,否则等车子冷却下来,胎压就变得过低了,反而不好。
当然,这个标准胎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矩”。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胎压进行一些聪明的微调。
比如说,逢年过节,车上坐满了五个人,后备箱还塞满了大包小包的年货和行李,这时候车子就是满载状态。
轮胎的负担一下子重了很多,为了让它更好地支撑车身,我们可以适当地把胎压在标准值的基础上调高0.2到0.3bar,这样能增强轮胎的承重能力,让车子跑起来更稳。
再比如,冬天天气冷,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轮胎里的空气也会“缩水”,导致胎压自然下降。
经验告诉我们,外界气温每降低10摄氏度,胎压大约会跟着下降0.1bar。
所以,进入冬季后,最好主动把胎压补充到厂家建议的标准上限值,以防止胎压在低温环境下变得过低。
至于夏天,很多人担心天热路面烫,胎压会过高容易爆胎,就想着主动把气放掉一些。
这其实是个误区,厂家在设定标准胎压时已经充分考虑了季节温度变化,只要你按照冷态标准胎压来充气,就足够安全了,刻意降低胎压反而会让轮胎在行驶中过度变形发热,增加爆胎的风险。
知道了标准,下一步就是怎么去监测。
用眼睛看是极不靠谱的,因为当肉眼能明显看出轮胎瘪了的时候,胎压可能已经低于正常值百分之二十以上,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了。
最可靠的办法是准备一个便携式的胎压计。
这东西不贵,几十块钱就能买一个,建议买数字显示的,读数比指针式的更精确。
养成一个好习惯,每周固定时间,比如周末洗车后,顺便给四个轮子都“量量血压”,特别是要出远门跑高速之前,这个步骤绝对不能省。
现在很多车,尤其是我们很多优秀的国产品牌汽车,出厂就标配了胎压监测系统(TPMS),这真是个非常实用的安全配置。
如果仪表盘上那个像个小锅里装着感叹号的黄色警示灯亮了,那就是车辆在提醒你:有一个或多个轮胎的胎压不正常了,需要立即找安全的地方停车检查。
胎压不正常,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危害都非常大。
胎压过低,是高速爆胎的第一元凶。
当气压不足时,轮胎的侧壁会被过度挤压变形,在行驶中反复地弯折,就像你反复去折一根铁丝,时间长了,轮胎内部的帘布层就会因为过度疲劳和高温而断裂,导致鼓包,最终引发爆胎。
根据统计数据,高速公路上发生的爆胎事故中,超过七成都是由胎压过低引起的。
而且,胎压低还会让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大,滚动阻力增加,直接导致你的油耗上升,可能多花百分之五到十的油钱,等于是在不知不觉中烧你的钱。
反过来,胎压过高也不行。
胎压太高,轮胎就会像一个被吹得过饱的气球,胎面中间会鼓起来,导致真正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变小。
这样一来,轮胎的抓地力就会明显下降,尤其是在雨天湿滑路面上,刹车距离会变得更长,非常危险。
同时,因为只有胎面中央在主要受力,会导致这部分磨损得特别快,而两边的胎肩却几乎没怎么磨,形成所谓的“冠磨损”,大大缩短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而且,过高的胎压会让轮胎失去应有的弹性,路面一点小小的颠簸都会硬邦邦地传到车里,乘坐舒适性大打折扣,在经过坑洼路面时,还容易因为缓冲不足而磕伤轮毂。
如果发现胎压不准,调整起来也很简单。
一般的加油站、汽车美容店或者修理厂都有充气设备。
充气的时候,先把充气泵的接头牢牢地按在轮胎的气门芯上,看着压力表充到标准值。
放气的话,用一个尖锐点的小工具,比如钥匙尖,轻轻顶一下气门芯里的小针,就能听到“呲呲”的放气声,边放边用自己的胎压计测量,直到达到合适的数值。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下关于备胎的问题。
很多车配备的都是非全尺寸的小备胎,这种备胎为了能支撑起车身,要求的胎压非常高,一般要达到4.2bar左右,这个数值通常会写在备胎的标签上。
而且它只是个临时应急的“拐杖”,不能长时间使用,更不能高速行驶,换上之后应该尽快找地方把原胎补好或换新。
有时候还会遇到一种烦人的情况,就是慢撒气。
感觉这周刚打好的气,没过几天又低了一点。
这通常是两个原因:要么是气门芯老化,密封不严了;要么就是轮胎上扎了很小的钉子。
自己动手排查也不难,可以调一盆肥皂水,用刷子涂满整个轮胎表面,包括气门芯位置,如果哪里有连续的小气泡冒出来,那里就是漏气点。
如果是气门芯漏气,换个阀芯就行,成本就几块钱。
如果是胎面扎了钉子,只要钉孔的直径不大(一般认为小于6毫米),都是可以修补的。
目前比较可靠的补胎方式是蘑菇钉,它能从轮胎内外两面同时封堵住伤口,密封性和耐久性都很好。
但如果伤口太大,或者扎在了轮胎的侧面(胎侧),那就千万不要再补了,必须更换新轮胎,因为胎侧是轮胎最薄弱的地方,无法进行安全有效的修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