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汽车市场,各种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让很多关注汽车的朋友看得眼花缭乱。
其中,“发动机热效率”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特别高,似乎已经成为衡量一家车企技术实力的硬指标。
各家企业你追我赶,公布的数字一个比一个高,从45%到48%,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
然而,就在这场看似激烈的“数字竞赛”中,长城汽车的创始人魏建军却 publicly 发表了一番非常实在的言论,他说:“说实话,长城发动机真做不到48%,关于热效率我不敢那么说,我们这热效率最高的是41.5%。”他还补充道,不敢说别人造假,但自己确实做不到,也不敢做得那么高,还是要实事求是。
这番话在行业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很多人感到好奇,在竞争对手纷纷亮出高分成绩单的时候,长城汽车为何会如此“坦诚”地承认自己的数字并不顶尖?
这究竟是技术上的差距,还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
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我们首先需要弄明白,发动机热效率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在实际用车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简单来说,发动机热效率就是一个衡量“投入产出比”的指标。
汽车发动机通过燃烧汽油来产生能量,驱动车辆前进。
但是,燃油的化学能并不能百分之百地转化为驱动车轮的动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能量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掉,比如通过排气管排出的高温废气、通过冷却系统散发的热量等等。
而热效率,指的就是燃油能量中,最终能被有效转化为动力的那部分比例。
所以,理论上,热效率的数字越高,意味着发动机对燃油的利用率越高,也就越省油。
从这个角度看,长城汽车公布的41.5%热效率,与行业内某些企业宣称的48%相比,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根据理论计算,这6.5个百分点的差异,反映到油耗上,可能意味着每百公里会多消耗将近两升的汽油。
对于普通家庭用户而言,日积月累下来,这笔燃油开销不是一个小数目。
那么,为什么长城汽车宁愿选择一个看起来不那么“亮眼”的数字,而不是去追求那个更具宣传效应的极限值呢?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汽车制造业一个深刻的现实:追求单一指标的极限,往往需要牺牲其他方面的性能,尤其是在可靠性和耐久性上。
提升发动机热效率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优化燃烧过程、使用更耐高温的先进材料以及设计更高效的散热和润滑系统等多个方面。
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突破。
更重要的是,当发动机被推向一个极限的工作状态时,其内部的温度、压力都会急剧升高,这对所有零部件的强度和寿命都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考验。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为了在百米冲刺中跑出破纪录的成绩,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训练方法,甚至使用一些对身体有潜在损伤的手段。
他或许能在某一次比赛中取得辉煌,但长期来看,他的运动生涯可能会因此缩短,身体也更容易出现伤病。
发动机也是同理。
如果为了在实验室的特定工况下测出一个漂亮的最高热效率数字,而让发动机长期处于高负荷、高风险的运行区间,那么它在日常使用中出现故障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对于汽车这种需要长期稳定运行的大宗消费品来说,高返修率和不佳的耐用性口碑,对一个品牌的伤害是致命的。
魏建军所说的“不敢做那么高”,正是出于对这种风险的清醒认识和对用户长期利益的负责。
他选择的,是一条更稳妥、更注重实际使用体验的道路。
事实上,一辆车的最终油耗表现,也并不仅仅由发动机的最高热效率这一个参数决定。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与整车的动力系统匹配、能量管理策略、电机的辅助作用以及能量回收效率等都密切相关。
长城汽车推出的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套系统的核心思路,并不是单纯地去压榨发动机的极限,而是通过一个聪明的“大脑”,也就是智能能量管理系统,来合理地分配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工作。
比如,在城市低速行驶或者拥堵路段,系统会优先使用电能驱动,让发动机处于休息状态,从而实现零油耗;在需要急加速或爬坡时,系统会让发动机和电机协同工作,共同输出强大的动力;而在刹车或滑行时,系统又能高效地回收多余的能量,为电池充电。
通过这种智能化的协同作战,即便发动机本身的热效率是41.5%,但整套系统在实际驾驶场景中的综合能效却非常出色。
以搭载这套系统的哈弗枭龙Max为例,作为一辆中大型SUV,其在电池电量不足时的馈电油耗仅为百公里5.3升,这个数据在同级别车型中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充分证明了系统优化的重要性。
当然,选择稳健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
长城汽车在坦诚当前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长城已经联合行业顶尖的研发资源,着手开发下一代混动专用发动机,其目标正是要将热效率提升至48%的行业领先水平。
这种做法体现了一种成熟的研发节奏:先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系统集成和优化,打造出可靠、高效、市场接受度高的产品,站稳脚跟;然后,再集中力量攻克下一代核心技术,实现技术上的跨越。
更值得期待的是,这台未来的高效率发动机,将会与长城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智能能量管理系统、电机控制技术以及整车轻量化技术相结合。
当一个更强大的“心脏”被植入一个本就高效协作的“身体”里,其最终表现无疑将是惊人的。
长城汽车设定的目标是,未来搭载这套新系统的中大型SUV,百公里综合油耗要控制在3升以内。
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那将意味着在保证强劲动力和宽敞空间的同时,实现了极致的燃油经济性,这对于消费者和整个市场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总的来看,长城汽车在发动机热效率问题上的表态和做法,反映出中国自主品牌在发展道路上的一种成熟和自信。
它告别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参数、热衷于营销噱头的浮躁阶段,开始更加注重技术的内在品质、系统的协同效应以及用户的长期价值。
这种实事求是、稳扎稳打的态度,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是在为品牌建立坚实的口碑基础,为未来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一个敢于说真话、把产品可靠性放在首位的企业,或许比一个只会展示亮眼数字的企业,更值得信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