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Pro申报830公里续航,工信部文件里那些没说透的参数,老司机看出了门道
北京到济南400公里,全程高速不充电,这事儿放在三年前你敢信?工信部最新一批申报目录里,小米SU7 Pro版标注CLTC续航830公里,101kWh电池。数字倒是挺唬人,但翻开技术参数仔细看,发现有些东西藏得挺深——前后双碳化硅电驱,高速巡航电耗14.8kWh/100km,这两个数据连在一起琢磨,味道就出来了。
电动车续航水分多大,开过的都清楚。厂家宣传续航800公里,实际跑个500就得找桩,这种事见怪不怪。小米这次倒是没把劲儿全使在电池容量上,101kWh放在现在也就中等水平,比亚迪汉有些版本都装到85kWh了。关键可能在电机那套系统,碳化硅模块确实能降低能量损耗,理论上每百公里省个一两度电不算吹牛。
积累起来会是什么概念?假设真能把高速电耗稳在15kWh以内,那101kWh电池跑个六七百公里或许不算太离谱。当然前提是气温合适,时速别超120,空调悠着点用。冬天零下十度开暖风?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充电速度这块儿倒值得多说两句。800V平台各家都在搞,但充电曲线差异挺大。有些车前15分钟能冲到70%,看着挺快,后面半小时才从70%磨到90%,整体时间并没省多少。小米这套方案据说用了双流道液冷,能把电芯温差控制在2度以内,理论上充电全程功率掉得没那么快。实际效果如何,得看量产车能不能把这套系统调明白。
底盘那个预瞄功能听起来科幻,前风挡下藏俩摄像头提前扫路况,系统算完了再调悬架软硬。技术路线倒是说得通,但这种毫秒级响应在日常开车时能感知出来吗?可能得看个人敏感度。反正CDC加空气悬架这套组合,应对烂路和高速并线应该问题不大,至于那些细腻的调校差异,或许只有开过保时捷Taycan的人才能分辨出来。
智能驾驶配了激光雷达和三颗Orin芯片,算力数字挺吓人。城市NOA功能覆盖范围据说挺广,但实际表现怎样?从一些早期车主反馈看,常规路况应对得还行,碰到复杂路口或者施工路段,大概率还得自己接管。这事儿急不来,需要时间和数据慢慢喂。特斯拉FSD在北美训练了好几年,国内城市路况更复杂,谁都不敢打包票。
车身结构用了9100吨压铸机一体成型后底板,这个工艺现在算新势力标配了。特斯拉带的头,国内一堆厂家跟进。好处是减重又能提升刚性,中保研碰撞测试成绩据说还不错。不过话说回来,安全配置再高也只是个保险,最好永远用不上。
音响系统塞了21个扬声器,连头枕里都有喇叭。对音质有要求的朋友可能觉得值,但大部分人平时也就听听歌刷刷抖音,这配置有点过剩。倒是和小米生态的互联可能更实用些——手机导航一键流转,离家前远程开空调,到家后自动泊车,这些功能如果调得顺手,日常确实能省不少事儿。
风阻系数0.195Cd,隐藏式门把手,主动进气格栅,底盘全覆盖。这些设计细节积累起来,高速行驶时或许真能让风噪和能耗降一点。但实话说,开到120以上时,轮胎噪音和路噪才是大头,风阻优化的效果没想象中那么明显。
车机用了骁龙8295芯片,流畅度应该没问题。四屏联动、语音交互这些现在算标配,关键看系统稳定性和OTA升级能不能跟上。新势力前期功能炫酷,用两年各种小毛病的也不少见。
电池用了宁德时代麒麟,通过了针刺、浸泡、火烧测试。这些数据看着放心,但真正考验还是长期使用后的衰减情况。电池技术发展到现在,大厂产品品控基本过关,剩下就看各家BMS系统调校功力了。
北京亦庄工厂投资不少,德国设备,库卡机器人,工艺流程看起来挺规范。装配品质能到什么程度,得看实车做工。新势力建厂初期良品率爬坡都需要时间,前几批车多少会有些小瑕疵。
830公里续航能不能兑现,充电快不快,底盘舒不舒服,智驾好不好用,纸面数据只能说个大概。真想知道答案,或许得等实际车主多跑几万公里再看。汽车这东西,三分靠技术,七分靠调校,最后还得看量产品控和售后撑不撑得住。
买车不是买参数,是买一个能长期陪伴的伙伴。数据再漂亮,用起来不顺心也白搭;参数平平,但可靠省心,反而更适合大部分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