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粮液集团旗下参股公司出的新车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你可能会问,酒企为什么突然就搞起了卖车的生意?还有买车送酒这操作,到底是干啥?我琢磨半天,这事儿不简单,咱们不妨细细掰扯掰扯。
咱们先看最扎眼的地方:“五粮液集团参股公司凯翼汽车新车发布,售价5.99万到6.99万;买车后可75折买五粮液,包括第八代普五。”这两条线怎么就能凑在一起?是不是脑洞太大?其实你要是想深了,会发现如今这个时代,“跨界”这词早不是新鲜玩意儿。衣服和美妆联名,饮料和游戏合作,手机、电动牙刷“手牵手”,啥领域都爱搅一脚。但酒和车这俩东西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买卖,硬凑在一起,靠的是什么?到底想图啥?
你看这价位,一辆车5.99万到6.99万,纯属性价比为王的主打区间,主要冲着大众老百姓来的。估计不少人都动心:买车就能顺道打折买上五粮液,好事成双啊。但你再问问自己,“喝了五粮液,开着凯翼的新车,会是什么感觉?”是面子上有光?还是口袋里有肉?这里头有个核心问题——五粮液到底是为了卖酒,还是为了带动凯翼汽车的销量?汽车为了推销白酒,还是顺便刷下存在感?
别忘了,五粮液只是参股,持有凯翼汽车1.33%的股份。股本说不上有多大,但话题做得挺响。用五粮液品牌带流量,把凯翼这个名字刷进更多人脑海,说不定能带起点购买兴趣,毕竟中国人买车买酒都讲究点“名头”。不过从操作层面来说,五粮液集团并不直接下场,是靠旗下子公司间接参股。说明这方案还是比较谨慎,属于“试试水、捞点流量”的路子。
再看看那第八代普五,这可是五粮液里的“硬通货”。市场上常见售价不便宜,凯翼汽车App卖价1100元/瓶,还专门搞了员工酒优惠,“1008元6瓶”,挂的也全是五粮液股份公司名头。普通人怎么买五粮液?线下门店、超市、京东各大平台都能买。可在凯翼的App买,显得和一般意义上的购酒体验不一样。说白了就是造个圈层,强绑定一批车主,再用老酒文化拉拢一波白酒粉丝,顺带把汽车品牌往上提一提。
那问题来了,这事到底有没有用?真的能促成消费者多买车吗?买了车,有多少人会专门去用75折买酒?
先说买车这事儿。六万块钱的车,目标客户主要是刚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小县城家庭或者农村用户。你说他们买车,是不是冲着性价比来?买完了车,有多大概率会花一千多买瓶五粮液第八代普五?恐怕少。大部分刚需购车的人,日常喝酒未必能舍得买到这个价位。也许有些人追求面子,但你把购车和买酒绑一起,充其量只是个“增值福利”。除非你的车品质、售后、性价比都极好,这个福利才可能变成加分项。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思考:五粮液集团和凯翼汽车共振,会不会变成“强强联手”,最后结果却是“两败俱伤”?
五粮液集团做酒如雷贯耳,凯翼汽车在大众心里不是大品牌。合作时,两边都想借点力气:凯翼借五粮液的名头,让买车和买名酒挂钩;五粮液借汽车渠道,想多卖点酒。但往往这事会有点“尴尬”,车主和酒客的重合度没那么高——喝得起五粮液的人,可能买得起更高端的车,而买凯翼车的群体,买酒时多半选三五百块的或者更便宜的。你硬塞个一千多的酒给他们,即便是打了七五折,还得在App上操作一番,是不是有点假福利的味道?怕是最后“两边都不讨好”。
但有一种可能倒是挺有意思——这事是不是纯噱头?营销的套路最近年年创新,大家都怕自己家的新车、产品被市场“淹没”,所以想整点花样,刷一波热度。白酒、汽车本来没啥交集,非要弄个跨界,起码能上新闻、抓一波流量。你看这次网上热议,一堆人都开始讨论五粮液和凯翼,这波操作的传播效率绝对不低。只不过,真把产品和福利细拆开,很多人就未必真买账——消费者心里都明白,买车是大宗消费,买酒是闲钱消费,二者相互挂钩有点扯。
其实,这也反映了当前实体企业面临的困境:汽车销售压力大,白酒市场增速放缓,品牌们都在找新出口。以前,买车送家电、送保养,后来送加油卡,如今升级成买车折扣买酒,本质都是变着花样争取更多的用户关注。但如果产品本身没足够竞争力,再多“联名”也只是锦上添花,难以雪中送炭。
有人可能还要问,五粮液集团这种手法会不会对品牌产生副作用?我觉得,这还真得警惕。五粮液本身是高端白酒的代表,一不小心用低价促销、渠道花招,把自己搞成了“促销酒”,形象可能就有点偏了。而凯翼本身定位也比较亲民,如果靠白酒名气带流量,自己车的研发、品质要是真不上心,到头来“喝了好酒,开的还是一般的车”,那这买卖也未必能做长久。
说到底,这种跨界合作值不值得提倡?我的看法是——创新可以有,但不能本末倒置。跨界营销归营销,品牌还是要靠自身的硬实力赢得口碑。五粮液卖酒,凯翼造车,都可以,但别把消费者当傻子,福利是加分,产品质量是根本。你要是真认为买车能带动买酒,那就得把车做好才行,不然就是一锤子买卖。如果车不行,酒再好也没人捧场;而如果酒不行,车卖得再多,名声也难保。
现在这波操作,大家更多还是当个新闻热点瞅瞅,真正掏钱的估计不多。未来,要想跨界合作真的让利益双赢,还是得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用产品说话,而不是靠蹭热度、发福利。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营销套路,只要不接地气,最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与其老想着怎么“白酒+汽车”,不如扎扎实实把酒酿好,把车造好——这是正道,也是企业长久活下去的根本。
所以,五粮液参股公司造车,靠联名折扣卖酒,说到底是一波花式跨界营销。这种把“喝酒”和“买车”强绑定的玩法是一时新鲜,一时热闹,能不能长久,不是看新闻的流量、不是看折扣的力度,根本上还得看产品本身。如果哪天咱中国老百姓真能把买车当买酒,或者把买酒当买车,那才是时代变了——现在,咱们还是冷静点吧,别被营销套路忽悠得热血沸腾,实际点,这车值不值买,要不要喝这个酒,心里自己掂量清楚,比啥噱头都管用。
三句话总结:跨界营销,不能代替产品实力;联名福利,终究是锦上添花;造车酿酒,还是得靠本事吃饭。至于这次五粮液和凯翼的操作如何,时间会给答案,咱们且看后续。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