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的捷豹冷清到打折 150万的揽胜还得排队
2013年那个夏天,伦敦街头飘着细雨,我在电视里看到一列皇室车队缓缓驶过。前面那辆红色敞篷F-Type,像是从老照片里走出来的E-Type后代,线条漂亮得让人舍不得眨眼。当时英国本土售价六万英镑左右,在国内想都不敢想。谁能想到十多年后,同门的小轿车XEL,在常熟工厂下线、国产化之后,价格一路跌到十五万出头——跟我邻居小李刚买的影豹差不多钱,他还调侃说“买个捷豹也就比合资A级贵点”。
而当年跟在它身后的揽胜,如今却成了另一番光景。我有个做建材生意的大表哥,两年前提了一台五米多长、三百多匹动力的揽胜,还没落地就有人加价收。他说这种车开去谈项目,比穿西装更有气场,“门一关,那厚重感比银行金库还实在”。去年,这款起步价143万人民币的大块头,在中国卖了快两万辆,还稳坐百万级SUV销量第一的位置。
捷豹和路虎这对兄弟,其实祖上都风光过。五六十年代,捷豹是勒芒赛道上的常客,那时候造出的E-Type被恩佐·法拉利夸成“世界上最美”。旗舰轿车XJ甚至进了英国皇室车库。但赛车事故、资金链紧绷,让它频繁易主,到八十年代末才又回到赛道,不过已经错过黄金时期。而保时捷那会儿玩出了新花样——跑去造SUV,把赛道名声变现,再反哺研发,这招后来证明特别赚。
可轮到捷豹,它走的是另一条路:扩充轿车型号,对标BBA正面硬碰,却迟迟没推出SUV(F-PACE直到2016年才上市)。等它国产化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人家奔驰宝马奥迪早已深耕几十年,不仅品牌力压着你,就连运动标签也被别人用得差不多了。我认识的一位4S店销售老刘说,当初XFL刚上市那阵子,他们信心满满,可一年不到库存就压得仓库放不开门,“七折卖都没人抢”,最后只能越降越狠,今年干脆“五折清仓”送别国产版停产。
其实这些事儿翻来覆去就是一个循环:小众品牌试图挤进主流豪华市场,多半铩羽而归,然后再退回原本的小众定位。这几年电动化冲击更猛,2021年捷豹干脆砍掉几款对标BBA的新电动车型,说要转型纯电超豪路线,还整出一台外观抽象到看不懂的概念车Type-00。有群友笑话:“这玩意儿是卖给人还是博物馆?”结果今年9月之前,全系国产车型都会停产,只剩F-PACE撑着利润线。
反观路虎,一直靠大尺寸SUV养家糊口,中国客户尤其捧场。不过低配国产极光和发现神行混迹于二三十万元区间的时候,也逃不过“八折虎”“五折虎”的命运;但进口高端系列仿佛活在平行宇宙——尤其揽胜,从70年代第一代开始,就一步步往豪华行政方向靠拢。我记得小时候村里煤矿老板开的是第三代揽胜,那种方正厚重外形站在院子里,比他家的三层小楼还显眼。他自己笑称:“这不是越野,这是身份。”到了第四代换代,大气精致取代粗犷,又吸引了一批娱乐圈和互联网新贵入坑,新旧用户叠加,让销量翻倍增长。
第五代引入7座版本后,我亲自坐过一次朋友家的长轴版,从副驾望出去视野像客厅落地窗一样宽阔,高速巡航隔音好到耳朵发懵,中控屏虽然没有花哨功能,但空调旋钮手感沉甸甸,有种机械表般扎实感。据修理厂老黄讲,这套空气悬挂系统虽然舒适,但换一次四个气囊下来接近四万元,所以不少二手买家接手前都会先问一句“悬挂动静大吗?”。不过真正在乎这些维修成本的人,大概率不会选这个级别的新车吧?毕竟能掏两百万落地的人,更怕的是交付周期太长,而不是保养费高低的问题。
如今,无论你觉得十五万能拿下XEL是一笔捡漏好事,还是觉得150万能提新款揽胜算值,它们背后的故事都有些相似又相反:一个是在技术硬实力竞争中败下阵来,被迫退守文化与设计;另一个则是在软性溢价领域找准位置,占住高端细分市场。这么多年过去,当年的皇室御用座驾,如今一个安静躺进特价海报,一个依旧堵在富人区停车场出口等放行——时代变了,但牌照框上的猫与椭圆徽章,还在那里闪着不同意味的光泽。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