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5到1000CC,骑摩托的4层境界,多数人卡在第2层

讲真,聊摩托动力这事儿,本质上不是一个物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玄学问题。

它跟你拧油门的手腕没多大关系,跟你兜里有多少钱关系也不大,它只跟你还剩下多少理智,以及你对这个荒诞世界的认知深度有关系。

从125到1000CC,骑摩托的4层境界,多数人卡在第2层-有驾

所以,别再用什么“弱不禁风”、“动力猛兽”这种过时的词了,太不朋克了。这根本不是功率的阶梯,这是一条凡人对抗物理定律和丈母娘的修仙之路。

第一层,炼气期,50到125CC。

代表车型?本田幼兽,UY125,以及所有外卖小哥胯下那个看不出型号但永远在路上的“闪电侠”。

你管这叫“弱不禁风”或者“代步及格”?格局小了。

这叫【赛博朋克都市生存套件】。它的核心价值不是快,而是“不死”。它的物理学优势不是马力,而是熵增定律。在一个堵到三体人都想重开的城市里,只有它,能像液体一样流过车流的缝隙,能像蟑螂一样在交警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不可能的转向。你跟它谈极速?它跟你谈的是下一单会不会超时。你跟它讲操控?它只关心下一个红绿灯能不能抢跑成功。

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特斯拉,在这些踏板车上。它们的大数据是全中国最复杂的路况,它们的算法是“只要我钻得快,事故就追不上我”。它们身上有一种金钟罩铁布衫,因为所有汽车司机看到它们都会下意识地踩刹车,生怕惹上麻烦。这不叫弱,这叫“道”。一种混乱中建立秩序的,伟大的道。

第二层,筑基期,250到500CC。

代表车型?GSX250,忍者400,以及所有大学城附近夜晚发出暧昧声浪的“年轻人的第一台装逼机器”。

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青春期荷尔蒙的压缩毛巾】。

为什么是压缩毛巾?因为它看起来不大,但泡了水(也就是拧了油门)之后,能膨胀出远超你预期的快乐。它刚好卡在一个绝妙的点上:比汽车快,比公升级慢;比踏板帅,比真跑车便宜。它是一切“刚刚好”的集合体。

从125到1000CC,骑摩托的4层境界,多数人卡在第2层-有驾
从125到1000CC,骑摩托的4层境界,多数人卡在第2层-有驾

讲真,我作为一个奔四的中年人,回头看这个排量,真的是充满了羡慕。这个阶段的骑士,开始谈论“玩乐”,开始琢磨“压弯”,开始觉得自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他们会花半个月工资买一副手套,会对着一张赛道图指点江山。他们以为自己摸到了世界的边缘,但其实只是打开了新手村的大门。这种快乐,很纯粹,也很短暂,就像夏天里的冰棍,你还没品出味儿,它就化了。但那种冰凉,能记一辈子。

这个排量的车企,心态都非常微妙。它们不装了,摊牌了,就是在收割年轻人。它们知道你想要什么:一个帅气的外壳,一个听起来很唬人的声浪,一个能让你在朋友面前吹牛逼的零百加速数据。至于内在?不重要。反正过两年你就要么换车,要么换爱好了。这是一种掀桌子式的精明。

第三层,金丹期,650到900CC。

代表车型?Z900,MT09,凯旋三叉戟。

恭喜你,从这里开始,你手里的已经不是交通工具了,而是【雷电法王杨永信的电疗棒】。

从125到1000CC,骑摩托的4层境界,多数人卡在第2层-有驾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不是“饱满丰盈”,而是“心态爆炸”。你的心态,和你旁边车道司机的心态,都会一起爆炸。因为从这个排量开始,摩托车这玩意儿,它不讲理了。它开始用一种蛮横的、不容置疑的方式告诉你,物理定律在你这边。红绿灯起步,你旁边的特斯拉车主刚准备秀一下电门,你就已经在他后视镜里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从125到1000CC,骑摩托的4层境界,多数人卡在第2层-有驾

这种感觉,很奇妙。它会让你产生一种自己是世界之主的幻觉。然后下一个路口,一个送外卖的踏板从你旁边“嗖”地一下钻过去,又把你瞬间打回原形。

这就是金丹期的修行,在“我牛逼”和“我算个屁”之间反复横跳。这个阶段的车,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祖师爷,你对它好,它带你飞;你敢乱来,它立刻教你什么叫人车分离。大部分人所谓的“驾驭”,其实只是这台机器恰好没想把你甩下去而已。我有个朋友骑MT09,他说,每次骑完车,感觉自己不是去兜风了,而是去跟车干了一架。干赢了,就很快乐。

从125到1000CC,骑摩托的4层境界,多数人卡在第2层-有驾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

第四层,元婴期,1000CC以上公升级。

代表车型?宝马S1000RR,杜卡迪V4,川崎H2。

你管这叫“源源不绝”?太文艺了。这玩意儿的本质是【通往ICU的任意门】。

真的,这玩意儿就不是给人骑的!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对人类肉体极限的无情嘲讽。200匹马力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打个喷嚏,油门多拧了1毫米,车可能就直接飞到下一个时区了。会买这种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真大神,他们的世界我们不懂。另一种,是把这玩意儿当成信仰图腾的。

从125到1000CC,骑摩托的4层境界,多数人卡在第2层-有驾
从125到1000CC,骑摩托的4层境界,多数人卡在第2层-有驾

对,你没听错,信仰。

就像有人信佛,有人信基督,而有人,就信川崎绿,信宝马的蓝天白云。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一个资格,一个进入某种“玄学俱乐部”的门票。车停在咖啡馆门口,比骑在路上重要。头盔放在桌子上,比戴在头上重要。他们讨论的不是骑行感受,而是这个最新款的定风翼比上一代多了几度角。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从125到1000CC,骑摩托的4层境界,多数人卡在第2层-有驾

至于那些大巡航,什么哈雷滑翔,凯旋火箭,他们不是在修仙,他们是另一个流派的,叫【移动的荷尔蒙发动机】。他们修的不是速度,是气场。他们要的不是快,是那种“老子往这一停,方圆五百米的气氛都得变一变”的感觉。这是物理攻击和精神攻击的结合体,是一种势大力沉的魔法。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从125到1000CC,骑摩托的4层境界,多数人卡在第2层-有驾

所以,别再问你的座驾在哪个段位了。

真正的段位,不在于排量,而在于你什么时候“悟了”。

悟了什么?

悟了最快的车,永远是让你能平安回家的那辆车。悟了最帅的骑行,不是压弯磨膝,而是停在路边,看着夕阳,点上一根烟,然后庆幸自己还活着。

这才是车圈的终极真相。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