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企业“盈利王”:一年利润超过2200亿元,比大众+奔驰还要多
你敢信吗?有一家车企,一年赚的钱超过22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天进账6亿元,净利润比大众和奔驰加起来还多——它就是丰田汽车。根据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最新数据,丰田以312.5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45亿元)的惊人利润,稳坐全球最赚钱车企的宝座。这个数字,比第二名大众公司(122.753亿美元)和第三名梅赛德斯-奔驰(110.382亿美元)的利润总和还要高出近80亿美元。
更让人咋舌的是,这还是在它纯电动车占比还不足1%的情况下实现的。燃油车占总销量53.8%,混合动力(HEV)撑起了电动化的大半边天。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印钞机”密码?今天,咱们不聊虚的,就从一辆普锐斯说起,聊聊丰田是怎么靠“省”和“稳”赚走全世界的钱。
一、不是靠“炫技”,而是靠“省到极致”
很多人一提新能源,脑子里就是特斯拉、比亚迪,动辄800V高压平台、零百3秒加速。但你坐进一辆丰田普锐斯,第一感觉是什么?安静,但不惊艳。没有轰鸣,也没有推背感,但它踩下去的每一脚油门,都像在跟发动机“讨价还价”——到底怎么用最少的油,跑最远的路?
我试驾过第三代到第五代普锐斯,最深的感受是:丰田的混动系统,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抠门”。它的E-CVT变速箱没有传统挡位,动力输出像丝绸一样顺滑,但你不会觉得快,只会觉得“这车怎么这么省?”
这就是丰田的“精益生产”理念在产品端的延伸。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不追求堆料,而是追求系统效率最大化。比如它的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0%以上,比很多纯燃油车还高。加上能量回收系统,刹车时能把动能转成电能存进电池,城市工况下油耗能压到4L/100km以下。
你可能觉得:“省油有什么了不起?”但放到全球市场,尤其是在油价高企的欧洲和中东,一辆省油的车就是“省钱机器”。而丰田,把这种“省钱”做到了规模化、全球化。
二、混动才是“真·新能源”?丰田的“慢哲学”
现在大家都卷纯电,但丰田的纯电车型销量占比还不到1%。有人嘲讽它“反应慢”,可我倒觉得,丰田不是慢,而是看得更远。
我们来看看数据:2025年,丰田全球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已达46.2%,其中混动(HEV)占电动化车型的九成以上。这意味着,全球每卖出两辆混动车,就有一辆是丰田。
为什么混动这么重要?我拿一次长途试驾来说。去年我从广州开到长沙,租了辆比亚迪秦PLUS DM-i和一辆凯美瑞混动。秦的纯电续航120公里,市区用电很爽,但上了高速,发动机介入后NVH(噪音振动)明显,油耗也跳到6L左右。而凯美瑞混动全程油耗5.1L,动力输出平稳,车内安静得能听见导航的提示音。
这不是个别现象。混动车没有续航焦虑,加油像油车一样方便,又能享受接近电车的驾驶质感。在充电基建还不完善的地区,这才是真正的“过渡神器”。
所以你说,丰田是在“守旧”吗?我看它是在“守正”。它没被“电动化”的口号绑架,而是用最稳妥的方式,让最多人用最低成本实现节能减排。
三、利润背后:不是靠卖豪车,而是靠“卖得稳”
很多人以为,丰田利润高是因为卖雷克萨斯、埃尔法这些高端车。但真相是:丰田最赚钱的,恰恰是卡罗拉、凯美瑞、RAV4这些“家用车”。
这些车有什么特点?故障率低、保值率高、维修便宜。我在二手车市场问过,一辆开了5年的卡罗拉,还能卖到新车价的60%以上,而某些国产电车,3年就得打对折。
这背后,是丰田几十年积累的品控体系和供应链管理。它不像某些新势力,靠融资烧钱换市场,而是每卖一辆车,都得赚钱。2025年,尽管营收未进前三,但它的利润率远超行业平均。相比之下,大众虽然营收高达3510亿美元(排第12),但利润只有丰田的不到40%。
这就像开餐馆:有人靠网红爆款火一阵,有人靠一碗牛肉面天天满座。丰田,就是那个天天满座还不涨价的“老实人”。
四、真实车主怎么说?“省心”才是硬道理
我认识一位广州的网约车司机老李,他开了8年卡罗拉混动,跑了70万公里。他说:“这车最爽的是,一年到头不用进厂,加油钱比同行少一半。”他算过账,每公里成本比纯电车还低,因为不用担心电池衰减、充电排队。
还有一位杭州的宝妈王姐,她买了一辆汉兰达混动。她说:“带娃出门最怕车趴窝,丰田的车,我放心。”她去年自驾川西,海拔3000多米,发动机一点不“喘”,空调一直给力。
这些声音,可能不会出现在热搜上,但它们构成了丰田利润的“基本盘”——不是靠营销,而是靠口碑。
五、和谁比?比亚迪、大众、特斯拉谁更“能赚”?
我们来横向对比一下:
比亚迪:2025年营收1080亿美元,排名冲到第91位,销量全球新能源第一。但它利润多少?暂无公开数据。但从行业平均来看,电车利润率普遍在5%-10%,远低于丰田的15%以上。而且,它还在大规模投入研发,比如370亿美元砸向电动车开发,短期难言“躺赚”。
大众公司:营收是丰田的1.2倍,但利润只有其39%。上半年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电动转型压力大,甚至下调了全年业绩预期。规模大,但不等于赚得多。
特斯拉:科技感强,但2025年排名已被比亚迪超越。其利润波动大,受自动驾驶、FSD软件收入影响明显,不像丰田这样“细水长流”。
所以你看,赚钱这件事,比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活得久、省得多、口碑好。
六、未来怎么办?370亿美元押注电动,能赢吗?
丰田自己也清楚,光靠混动吃老本不行。它已宣布投入370亿美元用于电动车开发,目标是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
但挑战不小。它的纯电平台bZ系列,市场反响平平。有车主反馈:“开起来像‘电动卡罗拉’,但少了灵魂。”这说明,从“省油”到“智能”,丰田的转型还没找到节奏。
不过,我依然看好它。因为它的基本功太扎实了。就像一个练了30年太极拳的高手,突然学街舞可能不协调,但他身体的控制力、平衡感,是别人比不了的。
结语:最赚钱的车,不一定最快,但一定最稳
丰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汽车行业,快不一定赢,稳才能赢。它不靠PPT造车,不靠资本讲故事,而是用一辆辆省油、耐用、可靠的车,一点一点积累信任。
它赚的不是“风口的钱”,而是“时间的钱”。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辆不起眼的卡罗拉,别小瞧它。它背后,是一家年赚2245亿元的“印钞机”。而支撑这一切的,不是什么黑科技,而是对“精益”二字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问题来了:在你看来,未来是“快车”赢,还是“稳车”赢?你会为炫酷的智能买单,还是为省心的耐用投票?评论区聊聊吧。
我也会挑几个问题,一一回复。顺便说个花絮:我第一次开普锐斯时,以为它动力弱,结果在高速超车时,电机瞬间爆发的扭矩让我吓了一跳——原来“省”和“快”,也能兼得。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