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赶上樱花季,但池袋那顶新开的比亚迪展示厅,还是和朋友一起凑了个热闹。本来只是想摸摸划线到地上的“Sealion 7”,没想到销售一看就知道咱外地口音,还是细嚼慢咽把新款电SUV从车底盘讲到座椅加热。小杨是去年才搬去东京的广州人,他用粤语跟我讲,日本车行里见中国品牌还是第一次,邻居大爷外套一脱竟然开口问了句:“这车脚感咋样?”大爷1992年还是丰田工厂产线的老工人,非得自己摸一摸挂挡杆。
你说比亚迪在日本混得咋样?之前谁想得到今年7月份,一月就能新注册超过400辆。朋友群里的斋藤提到:在横滨,十年不换车的表哥也被女儿拉去试坐Atto 3。他吐槽说新车上里里外外,塑料感重了点,不过他说电门踩着不肉,电子手刹那种没咔啦咔啦的感觉,很新鲜。销售顺嘴一提,这一票累计,总共也卖了5000多台,数量可能对德国人来说鸡毛蒜皮,在日系品牌自己的地盘,这点突破啊,真是把日产门口那家小酒馆老板都吓得眨巴眼。
其实主力还轮到那个Sealion 7,四月底刚上市,5月猛地冒了200多台注册。东京有家小报给我传的小八卦,说就是因为这车外型在新宿特别能吸粉,小姐姐围观,反正比亚迪的展厅流量那月翻了倍。这车的仪表盘上面加了个日语定制的欢迎语,打着灯滚到银座,也有人探头说,“中国电车?”——你甭管是赞是踩,起码认得出来Logo了。
日经新闻前两天拐角里采访了比亚迪销售,说“终于混进了进口车前十”,这话东京出租车师傅特有感慨——宝马奔驰都常见,如今电动车排行榜前三里有比亚迪。奔驰那帮同行口头禅都变了:“中国车子便宜点,却有劲头。”可能是有点潜台词在里面。不过据老司机野村师傅讲,比亚迪才冒头,日产和丰田还没发力,要真掰手腕还得等两年看看。
谁知道国外那么叫“魔鬼市场”?据说德国那边都觉得日本人有点“轴”,啥都用自己造,不招外来车。比亚迪能斩进来,除了千年信仰的技术积累,其实还有点“自给自足”劲头。听个维修师傅唠叨:Atto 3拆开,居然变速箱、电机、电池包都是自家厂里折腾的,别一点供应商那层皮,这年头成本优势还真不是盖的。技师阿斋在松本的修理厂看到客户吃惊,说“咦,这电池包下面还有辐射散热片?”可惜维修手册全日文,阿斋看着迷糊。
顺嘴多说一句,去年国内老司机来东京看车,还意外瞅见Dolphin那货。外型平平,可是后座下藏了个“逃生口”,那是咱自留地流行的自救设计,群友老秦说出了什么事能钻出去——日本的车展师傅当时摸了一圈,嘴里还嘀咕“到底干啥用的呀”。不过市场口味还真吃这一套,卖得不慢。
最新的风言风语里,比亚迪要进K-Car市场,说是“小货车”在日本特流行。K-Car那种两厢壳、三米多车身平时歪在小巷,老婆孩子菜市场也就坐个三五里。日本人本以为这类续航撑死180公里,比亚迪新规划说能干到300公里,有点“踢馆头”意思。维修老刘在大阪微信群里就调侃:“你说他三五年后要真开始撑屁股大卖,轻型货车玩意还能保住日系一边天不?”还有消息说比亚迪PHEV早晚杀进日本,到时候,谁输谁,真不好说。
其实,比亚迪在日本销量虽然不算爆发,但今年电动车榜单里已排第四,关键还把丰田抬过一头。别小瞧这个气口,日本销售还说日元掉价,进口车主机厂本来都想涨价,比亚迪却没咋动,这下利润空间大。有个北九州的师傅还说,最近都有日本维修学徒组团去深圳看比亚迪电池厂,问人家电机降噪怎么做的,真别以为日本人就不服外来“口味”。
插句话,去年涉谷那起电车小剐蹭,也有个中国Dolphin车主,保险赔付出了点小插曲。日本理赔员第一次见电池车外壳断裂,结果配件竟然要海运等三周。微信群里群友发了张理赔进度单笑称:“咱中国的零件,终于也要让日本师傅等着急了。”有点小趣事。
时间算着,也不过两年多,比亚迪就敢在这地界开出三款电动车。一朋友说,下一步路,都不止是卖车扩展销售网那么短线。东京老金发了张照片,显示四国岛的偏远县城也开了比亚迪服务站,二手车钱庄都有人打听“比亚迪掉价快不快”。国内一个混二手车行的小曹提醒:“平行进口车关税那套糊涂账,双开门新车进日本还得自带防锈底盘,不然过不了检测。”不过能坚持卖成这样,不光是因为产品便宜,也许是赶上了日本人对新能源车那点新鲜劲。
前几天偶尔碰见邻居大爷,他拎着豆腐回来,居然热心兜售二手凯美瑞,说“你们中国车,真能便宜,回去叫你朋友也别光盯着新车,大街上多看两眼。”其实大爷那辆老丰田还贴着1995年的检修标,可兜里钥匙挂的已是比亚迪的塑料吊牌——谁能想到这些车标,在东京巷口也认得出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