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和蛋,先有哪个?这个哲学终极谜题最近在欧洲重卡电动化圈又重新刷了一波存在感。
ACEA报告出来后,直接把问题丢在大家面前:欧盟喊2030零排放车队,喊得震天响,重卡企业摩拳擦掌,充电企业心里却美滋滋又打鼓——如果充电桩没跟上,你造再多电动重卡也是“无米之炊”。
或者反过来,如果路边桩桩点点密密麻麻,结果可怜兮兮没车来用,投资也有点无力支撑。
这像不像一场“你搭台我唱戏”的纠结局?
到底该先造车,还是先铺桩?
欧洲想脱碳,现实却比PPT难多了。
说是三条主线,车、电、政策和电网能力——每一条看起来都很硬核,落到地上就一地鸡毛。
话说回来,ACEA那份报告,其实描述得挺直白。
2030年前后,欧盟要“马路上狂奔”的零排放重卡,有个小目标:40万台左右。
配套充电点说了也挺多:数万处要支持兆瓦级高功率,这听着就很“未来已来”。
你以为这样的配置能轻松实现么?
现实一巴掌下去,很快就能品到什么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报告里还给出氢加注网络的场景,尤其针对那些长途、超重载的任务,不来点氢当“神助攻”,都不好意思在这个圈里混。
欧洲人在政策层面也是下了硬功夫,比如差别化路费、买车补贴、电网规划之类,这些看着都很美好,可惜细想就是门槛和变量,自家运营要摸着石头过河。
问题来了,症结真的在充电基础设施上吗?
有没有点“本末倒置”的意味?
实际上,从2B车队到2C长途线,最棘手的就是“充电在哪里,桩怎么建,钱哪里来,施工怎么搞,车主买不买账”。
前端是政策拍板,中间是审批“像走迷宫”,后面垫着一堆权限和利益分配。
这短板要说起来,公路配充电,网点全覆盖,谁都懂得重要性,但现实是:审批快很难,电网改造慢得离谱,投资周期和回报不清不楚。
还有,桩建起来,能不能互联互通,维护靠谁,选址是不是靠谱,都是实打实要考的题。
ACEA报告没有给出“先鸡还是先蛋”的标准答案,其实也很聪明。
毕竟不同场景,打法完全不一样。
城市配送、港口作业、公交这些“固定路线回场集中”,你只要配上自家车场集中充电,很快能见到成效。
集中运维、场站调度、有补贴支持,变电站升级也好弄,TCO说不定直接就降到用户能接受。
这种模式下,车队先上车,桩后跟进,算是“鸡蛋一起下锅”。
但碰到长途运输、干线物流,跑跨国路的,这种玩法就行不通。
没有沿途高功率充电,没有国家级协调,企业下场就像“空手钓鱼”。
充电网络没全覆盖,用户哪敢买车冒险——你开出门,返回要靠“人品”?
说到底,什么场景决定了“先车还是先桩”,政策是否同步也定生死。
ACEA报告很强调协同进化,意思就是大家一起上,桩建、车卖、政策出,电网跟,谁也别落下。
政府发话,企业配合,才能一锅端,否则都是“各唱各的调,听着热闹,干不成事”。
欧洲的这套充电短板,可把中国厂商看得很明白。
中国电动重卡这几年技术“造火箭”,项目落地“赶飞机”,玩得就是整套方案输出。
有电池、有车、有运营、有场站经验,一条龙服务,一点都不难。
欧洲市场又在新窗口打开,拼供应速度,拼全套解决方案,国产厂商觉得,机会就在眼前。
现实确实如此。
本地企业搞充电设备,手头产能有限,工程周期还不见得能赶上欧盟目标。
这时候中国厂商分分钟就能“整套带货”:设备、EPC、运维,分分钟搞定。
去年星星充电和施耐德合资,直接梭哈能源管理和充电基建,重点做“硬件+软件+服务”的新模式,欧洲咋肯定不看?
还有更狠的,车连桩整套一键输出,买车买桩买运维,风险分散,客户不用发愁“接口对不对、维护去哪找”。
港口、园区这些场景,充电密度高又服务稳,回本可预期,大路就清楚了。
中国企业干脆用这些场景先做示范,踩点口碑,然后一步步铺开。
机遇虽说满天飞,可挑战也真没少。
老外可不是吃素的,各种认证门槛极高。
你得过欧盟车型认证,尺寸和安全都得达标。
设备要符合同步本地电气和网络标准,不是你一拍脑门就能入场。
所以建议中国企业先把认证环节提前准备,参与国际标准讨论,别让数据接口成了“疙瘩汤”。
高功率接口标准还在推进阶段,通信协议、计费互通都很重要。
厂商得学会跟着主流协议走(OCPP等),互操作性测试要老老实实“补作业”。
运维也不简单,大功率站点对于维护和响应速度,那是说到做到,耽搁一天都不行。
你不可能“甩手掌柜”,合作本地运维团队,跟当地服务商一起干,才能扛住。
电网接入也是“软肋”,大功率点位常常需要变电站升级、长期接入。
中国企业必须能打包变电、储能、能管全流程,或者跟当地电网公司搞个联合。
资金模式也得懂,欧洲玩PPP、招标、公私合营到飞起,中企必须适应玩法,合作靠谱。
电动卡车观察给出的思路是:你要先用港口/园区搞示范项,并购或者合资,服务打包,标准化测试、互联都试试水。
再谈未来产业路径,“出车”仅仅是起点,一步步才有“出桩”“出网”。
第一阶段,整车出口搞定中短途或者场区,争取海外首单,积累运维经验。
第二步,把匹配的充电设施、变电工程打包提供,形成“整车+充电”交付闭环。
等站点布局多了,智能电网和能量方案上场,玩储能、微网,参与当地电网和能源市场。
谁家能把V2G、柔性负荷做起来,后面就是能源运输一体的超级服务商。
这种路径,从“产品”到“系统”再到“平台”,单个项目附加值提升,营收模式也变长远。
欧洲窗口期已经来了,比拼的不只是技术和产能,更是整合能力。
你有电池,有车,但没法解决认证、本地合作、资金运作,单点突破不现实。
最终赢家不是单一企业,而是能把“车桩网”打包,跟当地玩家形成联盟,输出全套服务。
说到底,欧盟决心要落地目标,关键环节就是充电网络、电网配套,还有政策傍身,谁把这条线打通,谁就成主角。
中国厂商优势明显,但也不是一招鲜了事,必须扎根本地,走标准化和全流程战略。
未来拼的是团队作战,不是个人英雄。
这场跨国电动化大戏,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说真的,得看场景、看队友、看谁能把零碎拼成一锅饭。
老铁们,你怎么看欧洲这波“先车还是先桩”的博弈?
是协同进化还是各自为战,评论区等你来聊。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