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六万能买的经典轩逸,真香还是将就?
前几天在小区门口碰到老赵,他那台银色的经典轩逸已经跑了快九年,外观漆面还有点发黄。他一边拎着菜篮子一边笑,说这车除了换过一次刹车片,就没怎么进过修理厂。可我看他副驾驶那块中控塑料都被太阳晒得起皮了,心里有点犯嘀咕——便宜是真便宜,可真要现在入手,还值不值?
其实新款和经典版,我都开过。新轩逸外形更顺眼,有点像缩小版的大哥天籁,灯组线条也精神;而且内饰缝线、按键阻尼这些细节,新款确实比老款精致些。销售当时还悄声说,现在8.98万的一口价版本挺多人选,因为高配只是屏幕大一点、音响多几个喇叭,不太划算。不过优惠幅度不大,这也是不少人犹豫的地方。
动力嘛,两代都是那台HR16发动机加CVT变速箱。我记得试驾的时候,新款底盘压井盖声音闷一些,不会“哐”那么直白;而老款轻飘飘的,好处是市区掉头、挪车特别轻松,但跑高速风噪和路感就明显粗糙。有个修理厂师傅跟我说,这套三大件耐用是真的耐用,他见过出租公司十几万公里只做常规保养的案例,不过隔音材料省得厉害,所以开起来差别全靠耳朵感受得到。
预算紧的话,落地六万左右能拿下最低配经典轩逸,对很多家庭来说诱惑力很大。我表弟去年刚结婚买了一辆,当时赶上报废补贴又省了一笔。他后期自己装了倒车影像和行车记录仪,加起来不到两千块。但缺点也摆在那:外观设计停留在十年前,看惯了无所谓,但年轻人可能嫌土;内饰硬塑料多,而且门板薄到你把玻璃摇下来,用手捏一下金属边框,会觉得有点“空”。这种感觉,在同年代的新轩逸上好一些。
还有座椅的问题,我第一次长途坐朋友的经典轩逸,从苏州到合肥三个半小时,下车腰酸背疼——它那个软,其实是没支撑力,而且坐垫短,大腿悬空久了很累。所以这车更适合市区通勤或者短途代步,不建议频繁跨省自驾。它皮实、省油(城里7个多油)、维修方便,这些优点让叔叔辈司机爱不释手,他们宁愿牺牲舒适,也要图个“不坏”。
冷门的小细节,比如老赵提到冬天早晨启动时怠速会略高一点,这是正常现象,是为了暖机快些。但他提醒,如果听见变速箱低速拖档伴随嗡嗡声,要早点去检查钢带磨损,否则后期换总成可不是小钱。另外群里有人分享一个误区:有人以为低配没有原厂雾灯影响夜间安全,其实可以加装LED雾灯,总成本四百左右,比想象中简单,只是布线走位要找熟练电工,不然容易进水短路。
前阵子听说隔壁栋有户人家,把他们家的2013年经典轩逸卖给邻居女儿练手,一年后再转卖二手商还赚了两千。这种事放别的车型身上少见,但说明它保值率确实稳。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我是第一次买家用轿车,又希望偶尔出去玩,那我八成会直接咬牙上新款——至少长时间待在里面不会觉得穿越回2008年一样尴尬。至于那些对价格敏感、不追求花哨配置的人,可能依旧会选择那个看似平淡却耐折腾的老伙计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