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不少骑电动车、摩托车和三轮车的朋友们都感觉到了,路上的交警同志们好像比以前更忙了,查车的频率也高了不少。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是怎么了?
是不是又要有什么新规定了?
没错,从10月份开始,全国不少地方都陆续开展了一场针对两轮、三轮车交通违法行为的集中整治行动,而且这次的力度还不小,有些地方直接说要持续到年底。
这下子,大伙儿可就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了。
这并不是说要跟咱们过不去,而是咱们国家发展到今天,路上跑的电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4亿辆,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如果再像以前那样“野蛮生长”,那马路上的安全和秩序可就真没法保障了。
所以,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次整治行动里头,那些交警一查一个准,而且一罚就可能让你肉疼的“高压线”,也帮大家伙儿弄明白,这些规定到底是为了啥,咱们以后这车到底该怎么骑才对。
首先得说的,就是跟咱们自个儿小命最息息相关的那几条。
第一条,就是戴安全头盔。
这事儿说了多少年了,可总有人不当回事,觉得就是几公里的路,戴着嫌热、嫌麻烦,还把发型给压坏了。
他们要么把头盔挂在车把上当装饰,要么就干脆放在车篮里应付检查。
可大家想过没有,这薄薄的一层塑料壳子,在关键时刻,那就是咱们的“保命符”啊!
根据权威的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在所有涉及电动车和摩托车的死亡事故里,有超过七成的人,最终的致命伤都是颅脑损伤。
一个质量过关的头盔,能在发生碰撞时,吸收掉绝大部分的冲击力,能把死亡的风险降低六成以上。
所以,交警在路上查的,不是你车上有没有头盔,而是你脑袋上戴没戴好,那个卡扣有没有“咔哒”一声锁紧。
这一下,锁住的是安全,而不是为了应付那几十块钱的罚款。
第二条,喝酒不开车。
很多人觉得,这说的是四个轮子的汽车,我这电动车算不上“机动车”,喝两杯啤酒骑一下,应该没事吧?
这种想法可千万要打住。
您觉得自个儿还清醒,但酒精早就已经麻痹了您的反应神经。
科学研究表明,人喝了酒之后,反应速度会比正常状态下慢半秒到一秒。
别小看这一秒,要是您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骑行,这一秒钟车子就窜出去将近7米远。
在复杂的马路上,这7米,足够发生任何您意想不到的危险了。
所以,山东等地这次就明确提出来,要严查电动自行车的醉驾行为,抓到了可不是口头教育那么简单,罚款、扣车都是按规定来的。
记住,“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句话,对所有带轮子的交通工具都适用,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路上所有人的生命负责。
再说说闯红灯和越线停车。
这是路口最常见的两种“顽疾”。
很多人都有一种侥幸心理,看着红灯还有几秒,就想加把油冲过去,觉得能抢占先机。
可十字路口是城市交通最复杂的“冲突点”,四面八方的车流人流都在这儿交汇。
您抢的这几秒钟,可能正好就撞上了别人正常行驶的一辈子。
而且交通法规定得明明白白,因为闯红灯引发的交通事故,闯红灯的一方要负全部责任。
到时候不光是赔钱的事,身体上的痛苦,家庭的负担,那才是追悔莫及的。
还有那个越线停车,等红灯的时候,总喜欢往前多挪一点,把车头伸出停止线。
看似是小事,但您知道吗?
您可能正好就停在了旁边大货车、大公交车右转的内轮差盲区里,那个地方被称为“死亡弯月”,司机在驾驶室里根本看不见您。
所以,宁等三分,不抢一秒,这句老话在今天依然是金玉良言。
说完了关系身家性命的,咱们再聊聊那些关乎公共秩序和文明形象的事。
比如,不按规定车道行驶。
咱们的城市道路,为什么要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就是为了让汽车、电动车、行人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提高整个道路的通行效率。
可现实呢?
很多骑电动自行车的,嫌非机动车道慢,或者被别的车堵了,就一头扎进机动车道,在车流里钻来钻去。
您那“小身板”跟汽车那些“铁疙瘩”去抢道,那不是鸡蛋碰石头吗?
而一些速度快的电动摩托车,明明属于机动车,应该走机动车道,却偏偏喜欢在非机动车道里“秀车技”,搞得骑自行车和普通电动车的人叫苦不迭。
各行其道,是最基本的交通规则,也是最有效的安全保障。
还有就是违法载人的问题。
电动自行车,按规定后座只能搭载一名十二周岁以下的儿童,可咱们经常能看到,一个瘦弱的车架上,前面一个大人,后面还载着一个成年人,整辆车摇摇晃晃,看着都悬。
这样超载,车辆的重心会变得极不稳定,刹车距离也会大大加长,稍微遇到点紧急情况,就很容易翻车。
更别提那些用来拉货的农用三轮车,车斗里严禁载人,可总有人图方便,把车斗当成了“顺风车”,一坐就是好几个人。
那种车没有任何安全防护,一个急刹车或者急转弯,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车是用来代步和载货的,不是用来挑战极限和“叠罗汉”的。
另外,像“飙车炸街”这种行为,更是让人深恶痛绝。
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所谓的“酷炫”,把好好的电动车非法改装,解除限速让它跑得比汽车还快,装上刺眼的爆闪灯,再配上发出巨大噪音的音响。
夜深人静的时候,呼啸而过,自己是“拉风”了,可扰了多少居民的清梦?
更危险的是,这种改装车,它的车架强度、刹车性能,根本就匹配不了那么高的速度,跑快了随时可能散架。
这种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违法了,而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交警查到,绝对是顶格处罚,没得商量。
同样,未满16周岁的孩子骑电动自行车上路,也是这次严查的重点。
这个年龄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对危险的判断能力不足,把一个需要复杂判断的交通工具交到他们手里,是对孩子和公众安全的不负责任。
最后,还有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同样影响城市形象和安全的行为,比如乱停乱放和闯禁行。
电动车方便,停车也方便,但这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地停。
人行道、盲道、消防通道,甚至马路中间,都成了某些人的“专属停车位”。
您自己是省事了,可想过推着婴儿车的妈妈、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万一发生火灾急需通行的消防车吗?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体现在这些细节里。
还有闯禁行,一些城市中心区域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划定了摩托车、三轮车的禁行路段,这是城市管理的需要。
如果您明知故犯,非要闯进去,那被扣车罚款,也就怨不得别人了。
说到底,这次全国多地开展的集中整治,不是为了罚款,更不是跟咱们老百姓过不去。
它的根本目的,是想通过严格的管理,来纠正过去那些习以为常的坏习惯,让咱们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树立起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
咱们的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城市管理也越来越精细化,我们享受了电动车带来的巨大便利,也理应承担起遵守规则的社会责任。
当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戴好头盔、不闯红灯、各行其道,我们的马路才会更安全,我们的城市才会更文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