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最近我一直在琢磨一个事儿,就是一家公司,在什么情况下最需要“吹牛批”?想来想去,大概是两个节点:一是没钱的时候,画大饼为了融资;二就是刚拿到一大笔钱的时候,得赶紧向全世界证明,这钱给得值,而且我接下来还要创造更大的辉煌。这两种状态,本质上都是一种“人设管理”,一种面对外界焦虑的应激反应。
你看奇瑞最近的动作,就特别有意思。前脚刚在港股敲钟,拿了九十多亿港币的“硬通货”,后脚立马就在芜湖老家,乌泱泱地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创新大会。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味道就出来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发布会了,这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后置路演”。什么叫后置路演?就是钱已经到手了,但心里还是不踏实,必须再演一出“我很强,我很有前途,你们的投资稳了”的大戏给资本市场看。这是一种典型的“拿到钱之后的肌肉秀”。
这就像一个健身房小白,刚办了张昂贵的年卡,第二天就冲到镜子前,疯狂地举一个自己根本举不动的重量,龇牙咧嘴,青筋暴起,不是为了练肌肉,而是为了告诉旁边的大佬们:“看见没,我很认真,我这钱花得值,我未来可期”。你说这场景,是不是又心酸又好笑,让人哭笑不得。
这次奇瑞的“肌肉秀”都秀了些啥呢?一堆听起来就特别拉风,特别“飞天了”的技术名词。比如,鲲鹏天擎48%热效率的发动机。这个数字一出来,内行觉得牛,外行觉得“不明觉厉”。48%,了不得,比隔壁老王家的45%高了整整3个点。但对于我们这些终将成为车主的“接盘侠”而言,这3个点在日常驾驶中,到底能省下几毛钱油,感知有多强,其实是个玄学问题。可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个数字就是“硬通货”,是逻辑比较硬的“技术壁垒”叙事。你看,我不是在凑合,我是在搞尖端科技,我的股价还有想象空间。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方舟两栖系统”,搞了一出新能源量产越野车首次横渡长江的“行为艺术”。兄弟们,咱们扪心自问,作为一个普通的家用车用户,你这辈子有多大的概率,需要开着你的车去横渡一条长江?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这玩意儿的实际应用场景,可能还不如一个好用的杯架来得实在。但你不能这么看,你得从“市值管理”的角度去理解。横渡长江,这是一个多么具有画面冲击感的事件!它所传递的信号极其清晰:第一,我技术牛批,别人不敢想的我做到了;第二,我的产品无所不能,上山下海,是“硬核实力”的象征;第三,这种极致的性能展示,直接把品牌形象往“高端、探险、无所畏惧”上拉。这哪是造车,这分明是在给二级市场的股民们拍一部好莱坞大片,主角就是奇瑞,主题就是“他无所不能”。
所以你看,无论是那个遥远的48%热效率,还是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横渡长江,它们的首要目标都不是为了取悦终端消费者,而是为了跟资本市场进行一场高效的“对话”。这场对话的核心内容翻译过来就是:“你看,我奇瑞不是那个只会造QQ的‘小草房’了,我现在是手握重金、身怀绝技、即将征服世界的‘技术豪门’。你们手里的股票,拿稳了,别慌。”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其实一直在重复上演。太阳底下无新事,人类的本质就是不靠谱,但又总想证明自己很靠谱。明朝的皇帝刚登基,总要搞点大工程,修个宫殿,疏浚个运河,不是因为当下立刻就需要,而是要向天下昭示“朕乃天命所归,有能力调动天下资源”。新经济公司一上市,CEO立马就开始在各种峰会上大谈“元宇宙”、“Web3.0”、“星辰大海”,不是因为公司业务真的已经到了那个阶段,而是要给投资人喂一颗定心丸,画一张更大的饼。本质来看,这都是人性。拿了钱,就怕被别人看成是“暴发户”,就必须得搞点“雅事”,证明自己不仅有钱,还有品位,有思想,有未来。
奇瑞的这场秀,就处在这么一个微妙的节点上。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的“内卷”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从价格战打到技术战,从国内市场撕逼到海外市场。任何一家车企,稍有不慎就可能掉队。奇瑞作为曾经的自主一哥,有过辉煌,也有过迷茫,现在好不容易重回牌桌中央,还拿到了国际资本的“疫苗”,它比谁都更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宣言”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制造业集体焦虑的一种投射。我们过去习惯了“跟随”,习惯了用市场换技术。但现在,逆全球化的浪潮来了,地缘政治的博弈越来越激烈,我们发现,真正的“硬通货”,还是那些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核心技术。所以,无论是48%的热效率,还是那个能下水的车,它们都承载了一种“技术报国”的宏大叙事。这种叙事,在国内能凝聚人心,在国外能“祛魅”那些老牌巨头。它在说:“别以为只有你们德国人、日本人能玩转发动机和变速箱,我们现在也能玩,而且玩得更花。”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看客和潜在的投资者来说,应该怎么看这件事?我的建议是,保持平常心,学会“祛魅”。当一家公司开始大张旗鼓地秀肌肉时,我们要看的不是肌肉本身有多漂亮,而是这身肌肉是不是吃“蛋白粉”催出来的。我们要冷静地分析,这些炫酷的技术,有多少能真正转化为用户体验的提升和实实在在的销量?那个48%的热效率,什么时候能让大部分车主都用上?那个能下水的车,除了制造一个大新闻,它的成本和可靠性能否支撑它成为一个常规卖点?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种投资上的“反向思考”。越是喧嚣的东西,越要警惕其背后的动机。一场发布会,PPT做得越是精美,概念越是宏大,我们就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和“然后呢”。这就像相亲,对方把自己夸得天花乱坠,又是世界五百强高管,又是业余钢琴家,你反而要心里打个鼓,这人设是不是太完美了?会不会是个“预制菜”?
说到底,企业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青春期”,渴望被认可,渴望证明自己。奇瑞这场轰轰烈烈的创新大会,就是它在资本市场的“成人礼”之后,一场盛大的青春期派对。我们这些看客,看看热闹就好,别真把自己当成评委,毕竟剧本早就写好了,我们只是负责鼓掌的路人甲。说到底,看懂了人性,也就看懂了大部分的财经故事,剩下的,都是凑数的K线图罢了。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