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一声轮胎划过柏油的闷响,仿佛一位失控的芭蕾舞者,在观众席热切的目光下,不偏不倚地完成了一个与地面的“亲密接触”。刚刚还风驰电掣的阿隆索,连赛车服上的倒三角都被阳光衬得有点滑稽。在那一瞬间,现场气氛极为微妙:有的人倒吸冷气,有的人手机镜头猛地一抬,有的人忍不住笑出声。我当然什么表情都没有,或许多年的法医思维,让我此刻只在观察碰撞点、冲击力度和车身翻滚的轨迹。毕竟,在冰冷证据之下,情绪算得了什么。
这就是绍兴赛车场的某个春日下午,春风日第二弹双缸250SR-R的首秀现场。一切都应该按部就班,高光时刻、车手表演、欢呼声,然后鸡尾酒和媒体通稿。但这种理想的“剧情线”,哪有意外来得更让人血脉喷张?
先说说主角——250SR-R,这头披着伪装的"家族新宠",就像那些初出茅庐的刑侦新人,身上的“制服”还带着新纺织车间的味道。双缸,270°曲轴,线性加速,14000转的高转极限,空气动力学优化,摩托3赛车血统……每个词都像刀子,插在热血青年骑士的心上。市场在变,玩家在变,春风想把小排量仿赛车打造成民用、赛用两不误的新标杆,看上去思路很明白。
可惜首秀的高光没能两全其美。你可不能指望刚调校好的车子,上来就能在全球冠军手里像猫走毛线那样顺滑。阿隆索的那一次失误,倒也没真砸出什么大锅。但让现场气氛骤然凝固的,是一种带着怜悯、惊讶、甚至点同仇敌忾的复杂情绪——仿佛新生儿第一次拉肚子,尴尬又现实。摩托圈舆论倒挺有趣,跑在前面的永远是段子手:“GP冠军也Hold不住的国产小钢炮”,“阿隆索摔的不是车,是国产仿赛的面子”……当然也有理智的声音:“新车都这德性,摔不坏才值得买。”
如果非要拎出法医式的冷静态度来分析,这场摔车倒算不上什么黑点。调试期的机械、赛道环境与人为操作之间的失配,很常见。在我的职业里,经常遇到那些以为一切都被考虑周全的案件,最后恰恰是最基本的偶然性打了所有人的脸。机器在极限下 暴露问题是常态,仿佛一场临床体检,只不过切片的是金属而不是细胞。只不过这一次,被“做切片”的,是春风的荣耀和看客的期待。
更清醒一点看,国产品牌要走性能化、国际化路线,这类事故或许注定要上演无数次。技术的每毫米进步,都踩在汗水和弯道上。只不过,在消费市场和玩车少年固有偏见之间,许多“第一印象”很难翻篇。所谓的黑马、标杆,都是被质疑和笑声送到领奖台的。
至于双缸250SR-R剑指何方?市场空气本就乱流频发:仿赛定位尴尬、价位在下探、用户在分化,中排车型两面受敌,想吃掉“极限操控”这块小蛋糕,难度不比法医在案发现场秒判死因简单。春风借Moto3的积累输出民用新车,理论上能建立技术和信仰的双保险——只是信仰这种东西,比缸数还金贵。一个冠军的摔车,未必是耻辱;反而让那些“还没骑过的我”多了一份亲身试探的冲动。就像很多人对于死亡本身的好奇,你不真正靠近现场,总自以为明白了“极限”意味着什么。
偶尔我也在想,是不是我们早已习惯看到国产品牌“摔个跟头”就笑,看到进口品牌失误就当没看见。春风把新车和GP冠军都拉到现场,本就有几分孤注一掷的意味。改革从来都是一地鸡毛,只有剃刀悬在头顶时,才能切出信仰的真皮。
写到这里,说点“职业病”。我做法医这么些年,最大的教训是:世界上没有永远绝对的结论,再自信的推理也有瑕疵。像250SR-R这样的“首摔”,既是瑕疵,也是标签。黑马和笑柄之间,除了事实,其实什么都不重要。
倒是想抛个问题:如果你是新车主,在亲眼看到GP冠军摔车之后,还会对它有兴趣吗?你的信任,是建立在证书和荣誉上,还是摔过、修过、接着再上?或许,这才是比赛道更混沌真实的人性试题。
喧闹过后,赛车场恢复平静。地面留下一道模糊的刮痕,像写在春风品牌档案上的注脚。故事没有结尾,也用不着结尾,大家都还在路上。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