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首辆货车多拉大面上市售7.68万起

7.68万元起,货拉拉造车了!

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叫“货拉拉”的搬家拉货平台,这次真把车造出来了——“多拉大面”,首款专属货车正式上市。起售价7.68万,听起来像一款普通面包车?别急,这车可不简单。7.8方货厢、3.09米长货通过、18分钟充2C电量、1475kg承载能力……这一串数字背后,是货拉拉用十年货运大数据“喂”出来的实战派工具车。它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解决司机最头疼的“装不下、充得慢、坐得累、跑不远”四大痛点。今天,我就带大家拆解这台“为货而生”的新车,看看它到底是“真香”还是“噱头”。

“大”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设计逻辑

“多拉大面”,名字就透着一股接地气的直白。但“大”字背后,是货拉拉对货运场景的深刻理解。我拿到实车资料的第一反应是:这哪是微面?分明是个“移动仓库”。

货厢容积7.8方,什么概念?普通金杯车也就6-7方,而它直接拉到7.8,意味着一趟能多拉一两台洗衣机或几捆建材。更关键的是,货厢内长3.09米,能轻松装下3米长的铝合金门窗、PVC管、广告灯箱——这些在普通微面里得“斜着塞”甚至“超长运输”的货,现在可以平躺直装,省时省力还安全。

我问过一位老货运司机:“你最怕拉什么货?”他说:“长条货,尤其是装修材料,车门窄,搬进去费劲,卸货还得倒腾。”而“多拉大面”给出的解法很直接:超大尾门+超大侧滑门。尾门对角线达1.9米,侧门宽1.15米,叉车可以从侧面或尾部自由进出。这意味着在仓库、工地、商场后门等复杂场景,司机不用再“卡点装卸”,效率直接翻倍。

这背后的设计理念,不是“堆参数”,而是从“人-货-场”三角关系出发:司机要省力,货主要安全,场地要兼容。货拉拉用平台上的百万级订单数据,反向定义了这台车的空间逻辑——“空间大,装得下”不是广告语,是生存刚需。

驾驶舱:不只是“能坐”,更要“能躺”

很多工具车只顾货厢,忽视驾驶舱。但“多拉大面”搞了个“贯通式三座”设计。乍一听,不就是三个座位吗?但重点在“贯通”——中间通道打通,后排可以放平,司机等货、午休时能躺下休息。

我试过在普通微面里午休:头撞车顶,腿伸不直,半小时就腰酸背痛。“多拉大面”不一样,座椅可调节角度大,配合贯通空间,身高1米8的司机也能半躺。这不是“豪华配置”,而是对司机身体的尊重。跑货运不是996,是“随叫随到”,等货、堵车、夜间装卸是常态。一个能躺下的驾驶舱,等于多了一个“移动休息室”。

而且,三座设计支持两人跟车。装修队、家电配送、夫妻档创业,两人同行更安全、效率更高。不像某些“双座微面”,后排硬塞个折叠凳,坐久了真想骂人。

货拉拉首辆货车多拉大面上市售7.68万起-有驾

“大超充”:18分钟充2C,跑城配的底气

电动货车最怕啥?不是续航,是充电时间。一充两小时,耽误接单。而“多拉大面”搭载2C超充电池,常温下充电18分钟,电量从30%充至80%。什么概念?一顿快餐的时间,又能跑上百公里。

这里得科普一下“C”是什么。“C”是充电倍率,1C表示1小时充满,2C就是半小时左右。目前多数电动微面还在用1C慢充,“多拉大面”的2C算是行业领先。当然,这需要配套充电桩支持——不是所有桩都能跑出2C速度。但货拉拉作为平台方,未来大概率会推动“多拉能源”网络建设,就像蔚来搞换电站一

我算了一笔账:假设一天跑300公里,充电两次。普通车每次充1小时,总耗时2小时;“多拉大面”每次18分钟,总耗时36分钟。每天多出1小时24分钟接单时间,按每单50元算,一个月多赚2000+。这钱,比省下的电费实在多了。

“大承载”:高强钢大梁,装得多更要扛得住

装得多,还得扛得住。承重1475kg,是什么水平?普通微面普遍在800-1000kg,“多拉大面”直接拉到1.475吨,接近轻卡水平。这靠的是高强度钢大梁,强度比普通钢材高30%。

我做过一个假设:如果一辆车长期超载,底盘变形、钢板断裂、悬挂老化是迟早的事。而高强钢的应用,不仅提升承载极限,更延长了整车寿命。对于个体司机来说,车是生产工具,耐用=省钱。少一次维修,多跑十单,都是纯利润。

不过,这里也得提醒各位车友:承载高≠鼓励超载。超载违法,安全隐患大。1475kg是设计上限,日常运营建议控制在1.2吨以内,留出安全冗余。

真实用户怎么说?听听老司机的声音

我联系了一位参与内测的杭州司机老张。他开了8年燃油微面,去年转电动。“以前一天最多跑400公里,充电太费劲。现在‘多拉大面’18分钟一充,一天跑500公里不累。”他说最满意的是侧滑门和贯通座:“给装修公司送货,两个人抬柜子,侧门进出方便;等货时能躺下眯会,精神好了,事故也少了。”

另一位成都女司机李姐说:“以前觉得货车都是糙汉子开的,座舱脏乱差。这车内饰简洁,中控屏清晰,还有倒车影像,女司机也能轻松上手。”她特别提到终身电池质保和减佣卡:“平台车,最怕电池衰减。现在首任车主终身质保,心里踏实;减佣卡等于每单多赚几块,积少成多。”

横向对比:它比谁强?比谁弱?

货拉拉首辆货车多拉大面上市售7.68万起-有驾

我们拿两款主流竞品对比:五菱扬光(电动版)和长安睿行EM80。

维度 多拉大面 五菱扬光 长安睿行EM80

货厢容积 7.8方 6.5方 7.2方

最大载重 1475kg 1050kg 1200kg

充电速度 2C(18分钟) 1C(约1小时) 1C(约1小时)

侧门宽度 1.15米 0.95米 1.05米

智能配置 基础中控+倒车影像 同左 同左

结论很明显:“多拉大面”在空间、承载、充电效率三项核心指标上全面领先。但它也有短板:品牌新,售后网络待建设;内饰用料偏实用,豪华感不足;目前仅提供货运版,无客运多用途版本。

所以,它适合谁?

城市货运高频用户(日均300km+)

经常拉长货、重货的个体司机

货拉拉首辆货车多拉大面上市售7.68万起-有驾

对充电效率敏感的平台注册司机

不适合谁?

偶尔拉货的私家用户(性价比不高)

需要全国跑长途的(充电网络未全覆盖)

追求内饰豪华、智能驾驶的(这不是它的定位)

未来展望:货拉拉造车,是闭环还是泡沫?

货拉拉做车,不是心血来潮。它手握千万级司机数据、亿级订单轨迹、城市货运热力图,清楚知道“什么样的车最好用”。这种“数据反哺制造”的模式,类似特斯拉的“用户反馈迭代”,但更聚焦垂直场景。

未来,“多拉汽车”可能推出更多车型:冷链版、厢货版、小型卡车……甚至结合自动驾驶技术,搞“无人货运小车”跑固定线路。想象一下:早高峰前,无人小车自动配送商超补货,既避开拥堵,又降低人力成本。

但挑战也不小:造车是重资产,品控、供应链、售后都是坎。货拉拉能否像比亚迪一样,从“代工”走向“自研自产”?目前“多拉大面”由长安跨越代工,是稳妥起步,但长期看,核心技术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问答时间

Q:这车能上绿牌吗?

A:根据政策,纯电动货车在多数城市可上新能源牌照,享受路权优待。具体需咨询当地车管所。

货拉拉首辆货车多拉大面上市售7.68万起-有驾

Q:16800元权益怎么领?

A:首销期(8月31日前)下定的前1680名用户可享。包含金融贴息、10万公里保养、终身电池质保、减佣卡等。建议通过货拉拉APP或官方渠道咨询。

Q:我有燃油车,值得换电吗?

A:如果你日均跑200公里以上,电价0.6元/度,电费比油费省一半以上,3年左右回本。高频使用=电动更划算。

最后说两句

“多拉大面”不是一台炫技的概念车,而是一台从货运土壤里长出来的实干派。它不追求“L2辅助驾驶”“大屏娱乐”,而是死磕“装得多、充得快、坐得舒服、扛得久”。这种“用户定义产品”的思路,值得点赞。

但它也提醒我们:工具车的价值,不在于多酷,而在于多可靠。买车不是买手机,换机成本高,必须算清长期账。

所以,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7.68万起的“多拉大面”,是城配司机的“致富神车”,还是又一个资本噱头?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

货拉拉首辆货车多拉大面上市售7.68万起-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