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神车”停产风波:郭先生的糟心买车账单,戳中了谁的痛点?
最近,我听到这样一桩“糟心事儿”:深圳一位郭先生去年买的2023款宋PLUS DM-i 110公里旗舰版,眼看车贷还剩仨月就还清,他却收到爱车即将停产的消息。更扎心的是,他翻了翻现在的裸车价,发现同款竟比他当初买时便宜了近4万。这车贬值速度,比小区里卖煎饼的大妈翻脸还快,妥妥一个“大怨种”!
买车围着心头好,结果扎心了
话说郭先生选这款车的时候,可是反复对比的。毕竟好不容易攒够钱,还贷款买辆合适的新能源SUV,总得掂量掂量。他最后敲定宋PLUS,是看中了它家用的优势:油耗低、空间大,还品牌响——比如亚迪的“国民新能源车”噱头,那可是货真价实。别说他了,当年光宋PLUS一个型号,销量就破了百万,巅峰时期一个月卖5.6万台,这架势,咱老百姓买车还不得跟囤白菜似的赶紧出手?
可您瞅瞅,郭先生买完不到两年,风向就变了。今年10月,宋PLUS国内停产的消息官宣了。再看看价格,掉得猛得吓人:他当时裸车165,800,算上保险购置税落地接近18万,现在同款车型报价优惠到裸车价12.98万。这话咋说?光价格差就亏了近4万,往后打算卖二手车,这保值率恐怕就是个迷。
停产背后的猫腻:就因为定位“犯了尬”?
其实仔细一琢磨,宋PLUS停产并不算“突袭”。它是比亚迪旗下首个“百万级新能源SUV”,可是架不住企业的产品矩阵更新速度太快。现在市场上一堆“王朝网”和“海洋网”车型,比亚迪为了刺激海洋网新的产品定位,干脆推出了海狮06当接班人。宋PLUS定位尴尬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归属海洋网,却用了王朝网的设计语言,你说这叫自己给自己找别扭呗。
在比亚迪眼里,这是优化产品线的必要战略。可老车主看这操作,心里也难偶尔不嘀咕:停产了,那我的车以后咋保障?维修配件好不好弄?二手车还能不能卖个体面价?
车主的后续担忧:但也别太慌
先说维修配件。这事您要搁以前,确实让人不放心,可如今不少行业惯例都约定俗成了——停产后,主流车型的配件供应至少得保障10年。再加上宋PLUS跟海狮06还有不少技术平台的共用性,换句话说,修车配件的通用程度也不低,车主们倒不用过分担心。至于保值率,二手车商也出来说话了:宋PLUS保有量大,口碑还算过得去。一时半会儿价格跌得再狠,可能性不大。反倒是一些车型,一旦成了“绝版”,还意外能混个经典款的身份,有可能未来能更受欢迎。
这愿景虽然听着不错,但郭先生心里始终犯了嘀咕。他一琢磨,这刚出的替代车型海狮06,人家搞的800伏高压快充、云眼C悬架,配置更先进还价格没贵多少。这前后对比,心理落差能没吗?但冷静下来他也承认,宋PLUS用车时的表现确实靠谱。油耗市区才4-5升,空间家用完全够,除了停产这事儿有点突然外,没什么大毛病。
买车的经验教训:别只看“当时的热点”,多长远想
郭先生现在调侃自己“买早了也买贵了”,但也不忘提醒身边人:“新能源车这年头迭代太快,买车前,得多研究品牌规划,别刚还完贷款,车就突然变成‘绝版’”。这话听着挺唏嘘,但也是在市场快速更新的背景下,真心要吸取的教训。
不停更新换代的市场:竞争很残酷,但要留心售后的温度
宋PLUS的停产风波,还暴露了新能源车市更深的一层现实:技术迭代快、行业竞争激烈,哪怕是百万销冠,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对于像郭先生这样的普通车主来说,除了接受“产品更新换代”的必然,更多的关注点就得转移到车企售后保障上了——配件别断、服务别减。反过来说,车企在刺激新产品增长时,也不能忘了老用户,如何在升级中平衡好老客户权益,才是维持品牌口碑的关键。
这事儿最后问一句:比亚迪该收入的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您说,郭先生的小心酸,又该算谁的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