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服了。七年的车,就跑了七万公里,中控台,自己裂了。不是撞的,不是磕的,就停在那儿,自己啪一下,裂开一道大口子,像被人划了一刀。那一瞬间,我还以为是不是指纹搞错了,细看才发现,是塑料裂纹。其实这状况,我不是头一回遇到。你说塑料件老化,是常识,但人家告诉我:这是正常老化。我心里那个火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车出厂差不多七年前,塑料件用得也不算差钱,大多都在次顶配左右。你想,七年也不久,你说塑料会裂,感觉有点离谱,可这就发生了。就我观察,一万元以内的车,塑料件也就那样,状态也比这个好得多——不是说质量一定高,但至少没裂。
我这会儿开始怀疑:是不是我这台车型整体塑料件用料就差,或者供应链出了问题。对比别的品牌,像某日系车,那中控台硬邦邦的塑料,虽然看上去廉价,但裂了几乎没有。反观这台车,大概调试调出的问题,塑料刚入模就带瑕疵?还是说设计被坑了?
这段时间我也琢磨,咱国产车里,像比亚迪、吉利的,起码在续航、配置上还可以理解,毕竟一样都是追赶者。但质量上,能不能不要跟跑马燎似的,到了七年裂成这样,还怪我们驾驶惯不好?这让我挺迷惑的。有一次,朋友说:国产车这裂纹,快看成了‘艺术’。我真想反问:你是想看车像艺术品一样脆弱?
对了,刚才我还和我哥聊了一句,他在售后打过电话,说那些维修点也确认了:塑料老化很正常。我就笑了。这正常是不是好像买车的都得自己认?都得自己拿检测报告,厂商还会善意地帮你修?那我不花时间花钱,怎么证明不是我个人用了不当?这逻辑,真让人生疑——难怪有人说:买车不难,难的是修车。
咱也得考虑,厂家这么操作,估计也是商业策略。毕竟,检测、维修、返厂,总得花费人工和成本,提前移开责任线,也省得出事赔钱。合作供应链、料都挺便宜,就算裂纹快点出现,也是正常表现——这不光是我车的问题,估计很多车都在提前老化。
我还想,厂家这样,能否算个隐性损耗?就像一辆车百公里油耗1.2L,保值率只剩50%,这数据我没细算过,但心里估算,好车再好,七年后,能剩多少值,恐怕也得打个问号。
我又琢磨,这裂缝,要是真自己慢慢扩展,未来维修费用可能还会更多。最搞笑的是,有次去4S店,售后说:这种问题,没有绝对质量责任,也没办法补偿。一句责任归咎于使用环境,怼得我一头雾水。你说,如果没用错地方,只是塑料质地的问题,谁该负责?
(这段先按下不表)
买车的日子算不上特别烦,但有些事情真是让人深思。我也知道,汽车行业像流水线工厂一样,要在成本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但如果你上当了,心情就不一样了。这不,前几天我朋友开着新车,跟我吐槽:这车刚买回来,暖风还不太给力。我心想:可能还没调试好?结果三个月,那暖风还是时不时吹不热。
我思考,可能暖风的灌流管故障也不是大问题,但这让我想到:很多车在质检环节,要么走过场,要么确实没检测到这个环节的薄弱。
对比几年前,我记得一位维修技师说:我们这行,看车看场都差不多。可实际上,生产线每个工序都像个链条,任何一环出问题,最终就会影响到整车体验。装配工说:塑料件老化不算质量问题,是贵在设计环节。——但我看,设计如果没考虑到这点,就是个瑕疵。
还有一个细节,前几天我翻相册时,偶然看见当年买车的那张合影。那时候还觉得:买国产就得熬几年,熬过去,品质会提升。现在看,倒像是打了个折扣,塑料都提前散发出老化的味儿。
何止我一个人遇到这事。想想这七年,多少车主都遭遇过不靠谱的塑料件,或者老化提前导致的各类问题。很多时候,厂商那边给的回复总是一样:责任要用第三方检测说话。问题是,我们要花的时间、钱成本,都得自掏腰包。这公平吗?
问题其实也没那么复杂,猜测里,我没细想过,可能这些塑料件的老化,是某些供料商的微调。以较低价格,追求高利润,倒逼供应链快出货,结果就出现了质量缩水。
我敢说,很多车主都不愿为了那点便宜,换来个裂开的中控台。毕竟,车最重要的是体验,而不是一张划痕地图。(这段先按下不表)
没准也有人会说:你就不能理解点,毕竟国产车得追赶啊,要不然怎么快啊。可我还记得,有 один场测试中,某车的塑料那是硬邦邦的,裂纹还没有那么明显,但只要用个断面测试,就感觉廉价了。
问问自己,像我的车这个问题,真的是质量问题,还是质次价低的必然结果?如果再买一辆车,还是要注意塑料件的耐老化指标吗?还是说,终究要接受,国产车的确还在成长过程中,有些瑕疵难免?我真是有点糊涂了。
这事你们怎么看?要不要我再去找个第三方检测机构看看?或者自己动手,把裂缝给处理掉?让我觉得,买车的日子里,最烦的其实还是心里那点疑问怎么也洗不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