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车,越来越像开盲盒。
你以为你买的是个代步工具,结果人家给你的是一个移动的KTV包房,外加全套露营装备,再附赠一个会讲冷笑话的AI。
尤其是新能源这趟浑水,各路神仙打得是天昏地暗。这边刚发布800V快充,那边就给你干到900V;你卷激光雷达,我就卷智能座舱;你上冰箱彩电大沙发,我就恨不得把洗脚城都给你搬车里。
卷到最后,大家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硬件参数这东西,今天你是遥遥领先,明天可能就是遥遥落后。靠堆料打下来的江山,本质上是个沙滩城堡,一个浪打过来就没了。
就在这场硬件军备竞赛快要打成血肉磨坊的时候,有些老炮儿开始琢磨别的玩法了。
比如广汽传祺搞的这个“向往车系”,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简单说,就是不跟你硬卷参数了,人家要给你搞个“生活方式全家桶”。你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张通往某种“向往生活”的门票。
这套逻辑,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
没错,就是所有会员制消费品的终极奥义:用服务和生态把你捆死,让你离不开它。
这就像你去一家装修豪华的健身房,销售不跟你聊器械有多牛,而是跟你说,办了我们的卡,你就是尊贵的铂金会员,可以参加我们的高端社群派对,认识各路精英,顺便还能享受隔壁米其林餐厅的八折优惠。
健身只是个由头,那个“圈子”和“特权”才是真正的钩子。
传祺现在干的,就是把这套玩法搬到了汽车上。
向往S7车主,送你喜剧剧场的专属座;向-往M8乾崑用户,直接打通高端品牌的会员体系;向往S9车主,九寨沟家庭旅拍给你安排上。
吃穿住行用学娱,全给你包圆了。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第一性原理追问一下:车企不这么干会死吗?
在过去,可能不会。但在今天,大概率会。
当硬件的边际效益递减,大家的车开起来都差不多快、坐起来都差不多舒服的时候,凭什么让用户选你?就凭你比对手多了0.1秒的百公里加速,还是多了两英寸的屏幕?
普通用户根本感知不到,或者说不在乎。
所以必须创造新的价值锚点。这个锚点,就是从“功能价值”到“情绪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跃迁。
说白了,就是让你觉得,买这辆车,不仅是买了个铁疙瘩,更是买了一种身份认同和生活体验的打包服务。这玩意儿,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因为体验和服务,是最难被量化和复制的。
这是阳谋,也是车圈内卷到极致后,必然要走的一条路。
当然,光画大饼是不行的,你卖的“门票”本身也得值回票价。
所以传祺的第二步,就是把产品本身做成一个“满配水桶”。
你看那个向往S9乾崑,上来就把华为的乾崑智驾ADS 4 MAX给你全系标配了。宁德时代的超级增混电池,也给你全系标配。广汽自己的超级智电四驱,还是全系标配。
这叫什么?
这就叫掀桌子。
过去传统车企最喜欢玩的套路就是“配置分级”,低配丐中丐,中配刚刚好,高配用不到,顶配纯炫富。想要某个心仪的功能?对不起,请上顶配,顺便再加几个你根本用不上的“尊享”选装包。
现在传祺的做法,就是把用户最在乎、也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核心配置,直接给你拉满,让你不用纠结。
这种“高端配置标配化”的打法,其实是一种降维打击。
它打击的是谁?打击的是那些还在玩“配置游戏”的对手,也是在重塑用户的购车决策逻辑。让用户从“我这点预算能买到哪些功能”,变成“在这辆车上,我能享受到所有核心价值”。
这背后,是传统大厂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体现。这门功夫,不是那些靠融资烧钱、追求“快种快收”的新势力,短时间内能学会的。
而且,你以为这就完了?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叫做“用户共创”。
听起来又是一个被说烂了的词,但传祺的玩法有点意思。
向往S7 Pro+这款车,就是研发团队跑了31个城市,访谈了980个真实车主后“共创”出来的。用户说车机不够快,好,给你换上高通8295P,算力翻4倍。用户说想要更强的智驾,好,给你上可变焦激光雷达,0.3秒锁定“鬼探头”。
这套操作的核心是什么?
它在本质上,是把售后服务前置到了产品定义阶段。
过去是“我造什么你买什么”,现在是“你需要什么我给你造什么”。这不仅仅是态度上的转变,更是研发流程和组织架构的一次重塑。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产品从诞生之初就自带“用户光环”,解决了最大的痛点——闭门造车。坏处是,慢。而且对企业的体系能力要求极高。
安全是底线。续航是刚需。智能是加分项。
这事儿需要掰扯吗?
这本来就是一辆车该干的事,现在拿出来当卖点,就像餐厅宣传自己家后厨洗碗用洗洁精一样离谱。
但离谱归离谱,真正能把这些基础项做到极致的,并不多。传祺在这方面,有一种老牌国企的“轴”。
比如那个弹匣电池,累计装了130多万台车,跑了480亿公里,零自燃。这个数据背后,是105项安全测试和无数工程师拿命换来的。
再比如那个“五高一山一尘”的极限环境测试,零下40度,海拔5000米,把车往死里整。这种事,属于典型的用户看不见、但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投入。很多追求“瞎积薄发”的品牌,根本没这个耐心去做。
这就是大厂的底蕴,也是一种“品质护城河”。这东西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还有那个所谓的“智电黄金三角”——广汽传祺、华为乾崑、宁德时代。
这哥仨组了个复仇者联盟,一个出车身和品控,一个出大脑和神经(智驾),一个出心脏和血库(电池)。
这种强强联合,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把所有事情都干到顶尖。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然后攒一个局,把最好的东西“喂到嘴里”给用户。
从宁德时代的10层电池防护,到华为的29个感知单元,再到传祺自己的“七环笼式盾甲”车身,它们构建的不是单一维度的安全,而是一个从主动预警到被动硬抗的全链路安全闭环。
这套体系,才是把“安全”两个字,从PPT上的宣传语,真正落实到了物理世界。
最后,我们再跳出来看传祺的这盘大棋。
从“产品+用户+生态”的三位一体,到“高端配置标配化”,再到死磕品质和安全,以及开放合作组建“复仇者联盟”。
它在干什么?
它在用一种“长期主义”的笨功夫,去对抗行业的浮躁和喧嚣。
造车新势力在卷算力。传统车企在卷沙发。大家一起卷冰箱彩电大联屏。
然后呢?
卷到最后发现,车还是那个车,但价格标签后面多了好几个零,美其名曰“用户价值”。
传祺的向往车系,试图给出另一个答案:真正的用户价值,不是功能的无序叠加,而是基于真实场景的痛点解决,是可靠品质带来的长久陪伴,更是超越产品本身的生活方式延伸。
这条路不好走,因为它慢,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战略定力。
但一旦走通了,它的壁垒也是最高的。
因为用户最终会明白,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可能玩两天就腻了,但安全可靠的品质、贴心周到的服务生态,才是贯穿整个用车周期的核心需求。
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看,传祺的“向往”,其实就是一场阳谋:在所有人都低头捡钢镚的时候,它选择抬头看月亮,顺便把通往月亮的路,一砖一瓦地铺好。
至于这条路最终能走多远,市场会给出答案。
但至少,这种不追风口、只造价值的态度,本身就挺“向往”的。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