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C16行驶途中刹车失灵,双方协商退车后卡在谁来垫付贷款问题,4S店未回应引发消费者维权难题
我这次的经历,其实也是我身边不少年轻朋友的upgrade案例缩影——买车、用车、出事、维权。尤其是像零跑这种新兴造车企业,很多流程说白了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售后服务和金融问题上。
事情刚开始,没有多想。上个月天阴得快要下雨,开着零跑C16回家,车刚跑出三百米,刹车突然失灵。那瞬间我终于知道刹车失灵真不是电视里的夸张场景。刹车板踩死了也没反应,我差点就要去拉手刹,幸亏反应快拉了下档位,车子略微缓了点。
倒不是说零跑这车就是垃圾。毕竟是新品牌,它的研发精力主要还在怎么搭建线控系统、布局智能车联网。刹车这个硬件,按理说有专门的供应链环节,质量控制也早有标准,但总会有个例——我觉得也不是都能用一句车辆本身存在缺陷就推脱过去。后来我朋友调侃我,你车都没开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咋还拿来盯这个?又不是什么特斯拉。
话说回来,出事后我第一时间就联系4S店,报了故障,然后他们倒是挺配合。检查发现,刹车片没有异常,但刹车油压力不够。厂家也第一时间确认,属于刹车系统临时失效。我想,大厂就坚持要换系统全套,可我心里琢磨:换个刹车片或油压泵,修完大概也就几千块钱,出了事倒挺麻烦。
你说,这样的零跑C16究竟算不算安全隐患车?对比起同级别的吉利帝豪、哈弗H6,这个临时失灵显得特别突兀,毕竟人家那车刹车油、制动片都是一套方案,出了问题也早有经验和供应链把控。零跑的车,听说大部分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子系统,供应链相较传统汽车产业,本身就少了点保障。
我不停在想:是不是因为渠道、供应链博弈,导致一些细节没有能落实到位?供应链拼成本,结果消费者吃亏。很多新造车企业的供应商质量管控还不够严,像这次刹车失灵,原因要追溯到油压泵的某个零部件失效,但其实这也不是个大新闻,正常供应链中必然会有次品。我猜,因为估算,生产批次里可能会有3%左右的缺陷产品,这个比例,伊始还没意识到。
要说幸还是不幸,既然出了事,政府、厂家、我,大家都在沟通。最初厂家尝试推诿,说车辆正常使用,无明显误操作,我当时心里就火了——就算是正常驾驶,也不能忽视刹车系统的安全隐患吧?最终经过协商,双方决定退车,但问题来了:贷款怎么结?我还记得和4S店的销售聊,这个你的贷款要自己搞定,厂家只管退车。听这个话,我就觉得很不靠谱。结果卡在这里——我还带着银行贷款的压力,退车手续还没处理好。
对比一些成熟的传统品牌,像大众、丰田,那些退车、维修流程都很打磨得细腻。买车时便签好了保险、金融方案,包括出现问题,消费者的权益会得到第一时间保障。而新造车,料想还得摸着石头过河。我当时还问了身边朋友:假设我这车最后退了,不知道二手价还能抢得几折?猜测大概也就剩5-6折了,毕竟这车刹车失灵的事情在二手市场,肯定会被放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司机手册上明确写着不要在刹车压力突然减弱时继续强制踩刹车,这为我这个刚学车的焦虑了不少。修理工跟我说:你这车刹车失灵,真不能掉以轻心。我想,像零跑C16这种新品牌,用的材料和工艺都还不用太苛刻,但真正用到复杂路况天地,安全性就得打折扣。最让我担心的是,厂家是否会在接下来的调研中真正把问题落到实处。
别说刹车这种硬件问题,试问有多少车企能在危机处理上做得像样?这次事件让我觉得,国产新车更多的是在拼智能、拼颜值,但在硬核安全上,似乎还在摸索期。问题来了,消费者的权益该怎么保障?我挺担心这些新造车企业,未来是不是还会出现类似的掉坑情况。
我还挺好奇:假如下一次,刹车的问题变成了电子系统崩溃,车子自动失控,那会不会更吓人?毕竟,这种自动驾驶或者半自动刹车,虽然说安全设计考虑得多了,但一出问题,很多人还在用科技看门狗的心态盲目信任。
跟朋友聊天时,他笑着说:你这事儿,也别太紧张,买车本来就危险。我思考片刻,觉得似乎也不无道理——安全这事,本质上还是信任+验证。但问题是,谁来帮消费者多验证一份?毕竟在硬件这块,很多时候看得见的风景,反而不如看不见的供应链重要。
这事还没彻底解决。下一步我打算怎么要补偿?还是希望,厂家这次能拿出点实际行动。我倒在想,这次经历是不是也能提醒我:以后买车,除了看配置,也要多关注售后和供应链。毕竟,车再漂亮,也要能开得安全。
——你们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或者,觉得厂家应怎样更好地保障安全?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