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与黑公关:为何治理行动难见成效?
罗永浩一句“你是哪家车企包养的”在行业内激起千层浪。他晒出的几张商单合同,像手术刀般精准划开了某些车企的伪装。那些在台面上高喊打击黑公关的车企,私底下竟成了黑媒体最大的金主。
这很讽刺。也很真实。
黑水军的生存土壤,恰恰来自车企自身的营销需求。当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某些企业的公关部门开始“变形”。他们不再满足于宣传自身优势,转而研究如何系统性抹黑竞争对手。这套玩法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养号、盯梢、带节奏、炒负面——在法务部的保驾护航下,一切显得如此“专业”。
为什么打击行动雷声大雨点小?因为贼喊捉贼的游戏从未停止。某车企高管私下坦言:“我们起诉的永远是小自媒体,真正有组织的黑手,谁都不敢动。”修理工、个体博主成为最安全的靶子,而背后的操纵者依然安然无恙。
监管的重拳已经挥出。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专项整治通知,直指三大乱象:非法牟利、虚假宣传、恶意诋毁。这份通知来得及时,却也让行业陷入更深的思考——当黑公关已成为某些企业的“标准配置”,这场整治会不会又沦为一场公关秀?
看看现实吧。理想汽车CEO李想公开揭露,从i8到L9,每次新品发布都遭遇有组织的黑稿攻击。比亚迪拿起法律武器,向恶意抹黑的自媒体索赔300万。江淮汽车法务部频频发声,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这些行动值得肯定,但问题的根源依然深埋。
黑公关最可怕之处,是让所有批评都变得可疑。消费者真实的声音与恶意抹黑混在一起,企业可以轻易用“遭遇黑公关”来回避产品问题。这种混淆视听的策略,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专项整治行动是个开始。但真正持久的净化,需要车企从内部革命。当企业把资源投入到产品创新而非诋毁对手,当公关部门回归传递真实价值的本职,黑水军自然失去生存空间。
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能总靠外部整治。自律比监管更重要,品质比话术更有力。这场较量远未结束,但它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能否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时间会证明一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