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陷困境,2025年Q2巨亏,全球压力下紧急重组

说起日产汽车,咱们很多人脑海里可能马上就会浮现出轩逸、天籁这些满大街跑的家用车,皮实耐用、省油省心,是不少家庭的第一辆车。

曾几何时,日产凭借着这些深入人心的产品,在国内汽车市场可以说是呼风唤雨。

但是,时代变了,风向也变了。

最近日产公布的财务报告,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所有人的头上,让大家看到了这位昔日巨头的窘迫。

日产陷困境,2025年Q2巨亏,全球压力下紧急重组-有驾

连续亏损,全球销量下滑,听着就让人揪心。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这么大的跨国车企,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更让人好奇的是,在全球都陷入困境的时候,日产似乎把最大的希望,押在了中国这个让它“又爱又恨”的市场。

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一盘大棋?

咱们先来看看日产的近况有多难。

根据最新的数据,也就是日本2025财年的第一季度报告,日产在全球只卖出了大约70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少了整整一成。

车卖得少了,赚的钱自然也少了,营业收入跟着下滑,最关键的是,里外里算下来,净亏损高达1158亿日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在短短三个月里,这家公司就亏掉了超过50亿人民币。

虽然日产家底还算厚,账上还有不少现金,但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虽然看着还壮实,但内部的造血功能已经出了大问题,持续失血,早晚会扛不住。

日产陷困境,2025年Q2巨亏,全球压力下紧急重组-有驾

这种困境不是单一市场造成的,而是日产在全球最重要的三个“主战场”——中国、美国和欧洲,同时拉响了警报,让它腹背受敌,喘不过气来。

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市场。

今年上半年,日产在中国的销量下滑了近18%,是所有市场里跌得最惨的。

原因其实咱们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现在我们去买车,关注的是什么?

是比亚迪、吉利这些国产品牌的混动技术有多省油,是小米、问界这些新势力的智能座舱有多酷炫,是大屏幕、自动驾驶、语音控制这些新潮的功能。

再回过头来看看日产的车型,设计上似乎还是几年前的样子,车机系统反应慢半拍,智能化更是跟不上趟。

当我们的自主品牌已经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智能空间”时,日产似乎还停留在“可靠的代步工具”这个阶段。

这不能说它不好,只能说它没能跟上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

在这个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环境里,你跑得慢,就等于是在后退,市场份额被抢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再看美国市场,这本是日产的传统优势地盘,但现在也遇到了大麻烦。

一方面,美国设置了较高的关税壁垒,这使得日产从其他国家生产的新技术车型运到美国去卖,成本一下子就高了不少,削弱了竞争力。

日产陷困境,2025年Q2巨亏,全球压力下紧急重组-有驾

另一方面,日产手里其实有张好牌,就是它的e-Power混动技术,这技术既有电车的平顺安静,又没有里程焦虑,听起来很不错。

但问题是,这项技术要真正在美国市场大规模应用,得等到2026年甚至更晚。

这就好比画了一张大饼,但要等好几年才能吃到,眼前的饥饿是解决不了的。

最后是欧洲市场。

欧洲人现在对汽车的环保要求特别高,排放法规一年比一年严格,不达标就要面临巨额罚款。

这就逼得所有车企都得赶紧转向电动车。

日产虽然有全球最早的量产电动车之一——聆风(Leaf),但在新一轮的电动化浪潮中,面对大众、斯特兰蒂斯等欧洲本土巨头的猛烈攻势,日产的优势并不突出,销量也在下滑,甚至不得不计划在欧洲裁员来收缩阵线。

中国、美国、欧洲三大支柱同时动摇,日产被逼到了悬崖边上。

再不采取点果断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一场堪称“壮士断腕”的自救行动开始了。

日产的计划非常直接,就是全面收缩,先活下来再说。

日产陷困境,2025年Q2巨亏,全球压力下紧急重组-有驾

具体怎么做呢?

关工厂、裁员工、省成本。

计划把全球的整车工厂从17家砍到10家,像日本和墨西哥的一些老工厂都要陆续关停。

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裁员,全球范围内要裁掉两万名员工,这其中包含了生产、销售、研发等各个环节的员工,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这都是伤筋动骨的决定。

同时,公司内部下达了死命令,要节省下5000亿日元的成本,这意味着从上到下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但是,光靠节衣缩食是赢不了未来的,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

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日产做出了一个让外界颇感意外的决定:加深与中国合作伙伴东风汽车的合作,但合作的方向,不再仅仅是为中国市场造车,而是要把中国变成日产的全球出口基地。

这个策略可以说是日产这盘棋里最精妙的一步。

他们计划和东风汽车在广州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出口公司,日产控股,目标就是从明年开始,将在中国生产的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出口到东南亚、中东、中南美洲等新兴市场。

这一招棋,至少能达到三个目的。

第一,它完美解决了日产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导致的产能闲置问题。

工厂的生产线空着也是空着,每天都在产生折旧和维护费用,是个沉重的包袱。

日产陷困境,2025年Q2巨亏,全球压力下紧急重组-有驾

现在好了,把这些闲置的产能利用起来,为全球市场生产汽车,一下子就把包袱变成了财富。

第二,它充分利用了“中国制造”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大优势。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的汽车巨头都既警惕又渴望与中国合作?

因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效率最高、成本也最具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供应链。

从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到智能座舱里的大屏幕、芯片,再到各种零部件,在中国都能以很高的性价比找到。

日产借助这个优势,在中国生产电动车再出口,其成本控制能力将远超在日本或欧美生产,这让它在国际市场上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第三,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全球化布局。

从中国向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出口,不仅地理位置更近,运输成本更低,而且在贸易关系上也相对顺畅,可以有效规避一些欧美市场可能存在的贸易壁垒。

这相当于在全球汽车贸易的棋盘上,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阻力更小的航线。

回看这一系列操作,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我们是引进日产的技术、学习它的管理,努力追赶。

而今天,风水轮流转,这位日本汽车巨头在面临全球性危机时,却需要依靠中国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体系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甚至把中国作为其未来增长的战略支点。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起落,它更深刻地反映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巨大变迁。

中国,已经从过去那个单纯吸引外资的巨大市场,成长为了一个能够向全球输出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的“世界制造中心”和“战略策源地”。

东风日产的角色,也从一个技术引进方,转变成了日产全球复兴计划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