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量相当惊人。据波鸿汽车研究所预测,2024年中国将成首个汽车年产量超3000万辆的国家。这一数字听起来就像打了个漂亮的产量炸弹一样,毕竟去年年底,中国的月度产量大概在300万辆上下,按这个速度推算,年底冲上3400万都不是问题。到目前为止,今年11月底中国已经生产了2790万辆,参考去年12月的308万辆,估算年底大概率能比去年多出几百万辆。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里有个细节挺有趣。去年某个地区销售经理跟我说,生产线每天的打钩速度快到不像话,某厂某天设备炸了,顺延两小时,车棚几百台堆着——生产效率现在都能秒级调节了嘛。讲到这里,我又想到,比亚迪去年销量增长了41.3%,差不多430万辆。这个数字其实挺吓人的——你想,其它传统车企都有1-200万辆的,,而比亚迪去年突破了这个瓶颈,几乎和德国2024年估算产量440万辆差不多了。
说到德国,我不是偏心,但相对他们的传统工业模式,我们中国的车企在抢跑。德国车厂有个保守的标签,你懂的,老牌公司稳扎稳打,质量可靠,省心。去年比亚迪四季度竟然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电动车制造商。那场景,我想很多人都没想到,尤其是在新车型一波还未完全铺开的节点。有个问题我一直没搞清楚:到底逼得特斯拉和蔚来都开始疯狂扭腰?还是说中国车企在电动车市场一骑绝尘了?我猜,可能都对。
这里我还得插个题外话:其实中国车企的内在逻辑跟咱日常买菜一样。研发、供应链、渠道、用户心理,一直是白菜、米、油、调料的配比。咱们不用太多高大上的术语,实际搞清楚就行。比亚迪的电池王炸,核心技在自研动力电池;而其他对手还在借用宁德时代、LG化学的帮忙。讲真,我觉得供应链就像买菜,你要采购好原料,否则无论你炒出多好的菜,卖相都差。
或许有点跑题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再说说研发。中国车企的研发不是空喊创新,而是用长跑来验证。比如某品牌新车的续航,不能只是上线即卖,还得考虑冬天能跑多远,这点跟开车惯有关。像我周围的朋友说,去年买的某品牌电动车,续航足足比去年同期多了近20公里,在寒风里还不飘续航焦虑。这(其实就是技术磨砺),你说,花再多的钱,不比市场反馈来的实际?
有意思的是,渠道价格战也燃得厉害。你问我,今天的汽车市场到底玩得怎么样?我(想)觉得,买车像买白菜,你得会砍价。我有个销售朋友说:去年促销力度最大,优惠能达到8折。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厂商,优惠策略千变万化。有次我值班,碰到个客户问我:这车我在A地能便宜点?我当时咂嘴:你以为渠道不是打扮呢?其实原本价钱差不了多少,关键还是买买买的聪明。
对比一款相似价格的车,比如某合资紧凑型,国产品牌可能车身更硬朗,配色更丰富,油耗差不了几个百分点吧。像我试过几款车,油耗都在一块,价格差个六七千,有品牌溢价的,还得多花个一两万。你说,车这东西到底精神上多富有在的,才是真正的买点?
我还没忘记你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车企能这么猛?猜测——有可能因为我们整个产业链长腿很多,中间成本没拉得很高,反应又快。再说,市场需求变化快,客户口味也变得挑剔得多了,车企就像打太极跟着节奏走。但!我总觉得,某个点上还是不够稳,比如某款新车的质量(你知道,我还听到过卖家抱怨一句:这Model X电池,竟然叫我们换车。)快速的新品推出来,就像闯关勇士,总得经历折腾。
这里我还得问你:你觉得,未来中国车企的技术热会不会烧得太旺,反而影响了发动机的稳定性?我有个朋友说:现在每个厂都在拼续航和智能,谁都想最后的杀手锏——可不可以给我一辆安稳的车。这个问题不断在脑海里转,毕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嘛。
又想到,市场变化得这么快,朝令夕改的政策也不少,像去年开始强调环保、补贴政策收紧,车企不得不提前布局——也挺折腾。你说这玩意会不会变成一种洗牌,那些耐得住寂寞的厂商,谁还能留下?我其实挺喜欢看看这些淘汰的车,别笑,未来的唐山、安徽、河南啥的,不就是一批开始学走的车厂么,挺新鲜的。
我还在琢磨:像这样快速成长的产业,怎么能做到稳字当头?我是不是太天真?但总觉得,未来一两年内,还是会涌现出一批黑马车企,就像去年那批意想不到的造车新势力一样。
这小细节,有没有让你觉得,未来的中国车市场,除了产量爆炸,是不是更多了点想象空间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