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关于“沃尔沃XC70混动技术”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一些讨论,文章里详细介绍了一套非常先进的P1+P2+P4三电机混动系统,提到了惊人的200公里纯电续航和5.28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
很多朋友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感到有些疑惑,因为沃尔沃XC70实际上是多年前的一款经典旅行车,并没有推出过搭载如此复杂混动系统的版本。
其实,这是一个善意的误会,文章中所描述的这套技术,其真正的身份是吉利集团研发的“雷神超级电混”系统,而搭载这套系统的代表车型,是我们中国品牌领克推出的领克08。
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话题,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深入了解一下这套被誉为行业标杆的混动技术,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在续航、性能和油耗之间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现在市面上的新能源混动车主要有两大流派。
一派是“增程式”,简单来说,就是车上带了一个发电机(发动机),它不直接驱动车轮,只负责发电,然后用电来驱动车。
这种车开起来很像纯电车,平顺安静,但缺点是在高速上或者电量不足时,能量需要经过“油-电-驱动”的转换,中间会有损耗,导致油耗偏高。
另一派是传统的“插电混动”,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轮,也能和电机一起工作,高速上效率高,但很多车型的电池比较小,纯电续航短,馈电状态下的驾驶体验也常常不尽如人意。
而我们今天聊的这套雷神超级电混系统,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几乎把这两种方案的优点都拿了过来,同时又规避了它们的缺点。
让我们先看看这套系统的“家底”有多厚。
它由一个1.5T发动机和三台电机组成,这个组合在行业里是相当罕见的。
我们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一个团队。
这个1.5T发动机是团队里的“力量型选手”,它不仅能像增程式那样安安静静地发电,更关键的是,在需要的时候,它能亲自上阵,直接输出强大的动力。
然后是三位“技术型高手”——三台电机。
P1电机紧挨着发动机,主要扮演“辅助”角色,负责启动发动机、发电,还能在需要时帮发动机一把,让动力衔接更顺畅。
P2电机是“主攻手”,集成在变速箱里,是纯电行驶时的主要驱动力。
P4电机则是一位“后防大将”,独立布置在后轮上,它的存在不仅让车辆实现了四轮驱动,大大提升了雨雪天气的行驶稳定性,还能在加速时提供额外的推力。
连接这四个动力核心的,是一台三挡DHT变速箱。
这个变速箱是整个系统的“大脑”和“指挥官”。
为什么三挡这么重要?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很多混动车用的是单挡变速箱,就像一辆只有一挡的自行车,你在平地上骑可能还行,但想骑快或者爬坡就会很费力。
而三挡变速箱就像一辆专业的变速自行车,它可以在低速、中速、高速等不同情况下,智能地切换到最合适的挡位,确保发动机和电机总是在最高效的区间工作。
比如在时速20公里左右的城市拥堵路段,它就能让发动机介入驱动,这是很多单挡混动车做不到的,从而在低速时也能获得更好的动力和能效。
有了这么强大的硬件基础,这套系统就能变幻出多种工作模式来应对我们日常驾驶的各种场景。
比如,在城市里上下班通勤,路况拥堵,走走停停。
这时系统会优先使用纯电模式,完全由电机驱动,车内非常安静,起步平顺,完全就是一台纯电动车的体验。
得益于那块容量接近40度电的大电池,它可以支持超过200公里的纯电续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充满一次电,跑一个星期的通勤都绰绰有余,几乎可以完全当成电车来用,大大降低了日常用车成本。
当我们需要长途旅行,开上高速公路时,这套系统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在高速巡航状态下,系统会切换到发动机直驱模式。
此时,发动机通过最高挡位直接驱动车轮,能量传递路径最短,效率最高,就像一台高效的燃油车。
这彻底解决了增程式混动车在高速上因为能量转换损失而导致油耗偏高的问题。
根据公布的数据,它在馈电状态下的百公里油耗也仅为6.55升,对于这么大的一台SUV来说,这个成绩相当出色。
当然,驾驶的乐趣不仅仅是省油。
当我们想要超车,或者在红绿灯路口想体验一下加速的快感时,这套系统的“狂暴”一面就会被激发出来。
在你深踩油门的一瞬间,系统会进入全功率输出模式。
此时,发动机、P2电机和P4电机这三个核心动力会同时发力,将扭矩毫无保留地传递到车轮上。
更极致的情况下,连P1这个“辅助”电机也会加入战局,形成四动力源共同输出的极限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做到5.28秒的百公里加速,这种性能表现,足以让很多以性能著称的豪华品牌车型都感到压力。
总的来看,吉利这套雷神超级电混系统,它通过复杂的结构和智能的控制策略,实现了一种“全能”的混动方案。
它既有增程式混动车在城市里驾驶的平顺、安静和低成本,又具备了传统并联混动在高速上的高效能和强动力。
它系统性地解决了过去插电混动车型普遍存在的纯电续航短、馈电油耗高、动力衔接不顺畅等诸多痛点。
这背后展现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突破。
它不再是简单地跟随或者模仿,而是真正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一套更完善、更领先的解决方案,为混动技术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