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智驾接龙投入百台级规模,成本降24%,司机月休还翻倍?

凌晨四五点的高速公路上,车灯划破黑暗,一辆辆重卡沉默疾驰。驾驶舱内,是无数司机熬红的双眼与疲惫的身影——这曾是中国干线物流最熟悉的画面。

而近日,在圆通郑州集运中心,46岁的李师傅完成发车检查后启动车辆,驶入高速公路后随即激活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进入轻松、安全的驾驶状态。他执行的是“郑州-东莞”干线任务,全程1514公里。在过去,这样的长距离运输必须依赖双人轮班、连续奔波21个小时才能完成。而现在,李师傅只需单人驾驶约8-9个小时,抵达湖南永安服务区的智驾接龙驿站后,把车辆交给下一位接龙师傅,便可踏上归家之路。“全程有智能辅助驾驶,一点都不费劲,跑完还能多休息一天。”他说道。

圆通智驾接龙投入百台级规模,成本降24%,司机月休还翻倍?-有驾

这不再是未来图景,而是正在大规模落地的现实。2025年8月,随着圆通 “智驾接龙”线路第100台智能重卡正式上路,由国内头部快递物流企业推动的“智驾接龙”运营新模式,迈入了规模化、可复制的发展新阶段。

圆通速递“智驾接龙”线路第100台智能重卡发车

事实上,这并不是圆通一家企业的独行,包括申通、德邦、顺丰、京东等企业在内的多家头部物流公司都已积极布局“智驾接龙”线路。

为何行业集体瞄准“智驾接龙”模式?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行业头部会集体瞄准“智驾接龙”模式?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先审视这个行业的困局。

近年来,中国快递行业虽持续快速增长,但背后的运营压力却日益加剧。据《2025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货车司机从业年龄总体较大,36岁-55岁占比超八成,而35岁以下青年司机占比不足12%,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下降。同时报告指出,超70%司机最关切工作时长与休息不足问题——日均工作时间多超8小时,超三分之一达12小时以上,强度显著偏高。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长期脱离家庭的高强度工作性质,让新一代就业者对卡车司机这一职业望而却步。“招工难、留人难”已成为行业普遍困境。

圆通智驾接龙投入百台级规模,成本降24%,司机月休还翻倍?-有驾

与此同时,行业共识表明,快递企业的黄金运距段普遍集中在1100-2200公里,占比接近一半。对于这种超长途距离的干线运输,大多企业会采用“双司机轮换驾驶”方式,即一辆车配备两名司机,以确保连续行驶。而司机成本约占运输总成本的20%-30%,该模式在保障时效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昂的人力负担。

面对行业长期存在的人力成本高企、从业人员短缺的双重挑战,如何在保障运输安全与司机从业体验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降本增效,成为亟待突破的行业难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智驾接龙”应运而生。该模式是基于卡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推出的长运距安全单驾解决方案:在1100-2200公里的运输路线中,通过在中途枢纽设置换驾点,以“换司机”的接力方式,实现全程单驾,有效替代了传统双驾的运营模式。

就拿“郑州—东莞”线路案例来说,传统模式下,圆通需要配置4台车、8名司机全程双驾,单程耗时超22小时的路程,车辆需与司机全程绑定,劳动强度较高。而在“智驾接龙”模式下,这条线路被科学拆分为“郑州—永安”和“永安—东莞”两段,每段里程约740–850公里,在智能重卡的嬴彻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帮助下,每位司机仅需单人驾驶8–9小时即可高效完成单段运输任务,实现人车解绑,并极大降低司机在车时长,减少疲劳驾驶风险。

参与“智驾接龙”线路的司机快速交接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驾接龙”模式之所以被行业集体看好,主要在于以下几大层面:

对司机而言,“智驾接龙”革新了工作体验,驾驶工作变得更为轻松省力,同时告别常年跟车,得以提前收工回家,休息时间翻倍,职业吸引力与幸福感明显提升。圆通李师傅便凭借每月多出来的4天假期,第一次完整地陪女儿过了生日,这也是他眼中“智驾接龙”最温暖的收获。

对企业而言,该模式有效缓解“招工难”与“成本高”问题。在圆通的实际案例中,其通过“智驾接龙”模式将“郑州-东莞”段人力需求从原来的4台车配8人压缩至 6人,整体运营成本降低约24%,每位司机6天完成一次运输循环,月均行驶里程可达1.5万公里,进一步构筑了成本优势。

从战略角度看,该模式也体现了圆通等头部企业对发展物流新质生产力的自主创新探索。通过智能驾驶技术和运营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企业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更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运输解决方案,有效契合国家推动数智化发展的战略方向。

安全运营超3亿公里,跑出“安全、省力、省人、省油省气”

其实,"接龙"概念在物流圈并不新鲜,中途换驾、驿站接力的构想早几年前就已出现,但为何直到近期才得以快速规模化落地?

其关键在于,该模式的成功推广依赖于几个环环相扣的必备条件。稳定的运输线路和充足的货量是基础前提。但真正制约其实现的瓶颈,在于长距离干线中每一个“单驾段”的运营能力:能否真正保证单人驾驶的安全性与时效性,能否突破传统油耗管理中“吃大锅饭”的粗放模式,实现油耗数据透明、考核公平,以提升车队运营效率。

过去,个别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或许能凭借个人体力与驾驶习惯勉强支撑。人的因素固然重要,却极不稳定,难以规模复制。正因如此,行业逐渐形成共识:只有搭载成熟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才能为单人长途驾驶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保障。如今,依托于搭载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智能卡车的批量成熟应用,将“智驾接龙”从理想照进现实。

罗戈网.物流沙龙观察到,以嬴彻为代表的头部自动驾驶技术和运营公司正在引领这场智能化革命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嬴彻智能辅助驾驶商业运营里程已突破3亿公里,全国高速网络覆盖率达94%,其客户案例不仅遍布国际品牌货主、大型承运商,还包括中小车队和个体司机,向行业证明了其价值。嬴彻将此价值总结为“一安三省”,即安全、省力、省人、省油省气。据嬴彻实践案例表明,其技术案例已实现快递快运、零担专线、合同物流等干线物流行业全覆盖。

圆通智驾接龙投入百台级规模,成本降24%,司机月休还翻倍?-有驾

安全,是底线更是起点。嬴彻3亿公里不是在封闭测试场,而是在真实复杂的中国高速路上日夜不停跑出来的。它意味着系统已经处理了大量极端场景案例,经历了各种天气、路况、交通流的考验,可靠性得到了终极验证。

三省,即为省力、省人和省油省气。在此前长途驾驶中,司机需全程保持高度专注,手不离方向盘,脚不离踏板,精神高度紧绷。而据公开数据显示,在高速路程中,有90%以上的路程可以通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辅助完成,如此省力效果使车辆出勤率显著提升。

正因省力,才可能实现省人。例如,此前在500-1000公里的运距范围内,大多公司必须要一辆车配两个司机,如今在系统辅助下,已可实现一人轻松操控。基于技术稳定,全程单驾甚至开始延伸至1100-2200公里及以上,人车配比从2:1优化至1.5:1,人力成本直降25-30%。

此外,在批量投用智能重卡后,系统还能精准测算每位司机实际驾驶路段油耗,每百公里智能驾驶油耗比人工驾驶油耗可降低3%左右,当然,这主要还得益于系统能弥补由于司机驾驶习惯的差异性带来的油耗损失。在油价高企的背景下,这笔节约也不容小觑。

从“安全”到“省力、省人和省油省气”,从技术验证到成本优化,超长距离的“智驾接龙”不再是空中楼阁,只需在途中设立换驾点,一套智能运输解决方案便可量化、可复制、可持续。可以说,当前这场悄然发生的运营变革,正在重新定义快递快运行业的干线运输方式。

行业新标配,或将重构竞争边界

目前,圆通智能重卡规模已达700辆以上,并将部分干线从传统连续双人驾驶转换成“智驾接龙”模式。如今,圆通“智驾接龙”模式已覆盖26条干线,设立19个接驳驿站,成为行业内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的“智驾接龙”应用企业。随着该模式不断验证其商业与技术价值,圆通计划在年内将“智驾接龙”拓展至50条干线。

在圆通百台规模之外,包括申通、德邦、顺丰、京东物流等在内的多家头部企业,也正在1100- 2200公里的运距段推进该模式的应用。自2024年5月“智驾接龙”模式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行业已累计投入数百台智驾接龙车辆,智能辅助驾驶里程平均占比接近90%,运行范围遍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经济区,覆盖全国56条线路主干线路和设立45个接龙驿站。

由此可见,“智驾接龙”不再只是个别企业和个别细分领域的局部试验。凭借在提升企业效率与司机体验方面的双重优势,该模式持续获得规模化验证,正在成为行业标配。随着真实运行数据不断积累、经济效益日益凸显,这一模式正以爆发式增速重塑物流竞争格局,推动整个物流行业向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场由智能重卡技术驱动的运营革命,不仅在重构企业成本模型,更在重划竞争边界——技术应用的差距,或许正转化为企业“生存与掉队”的分水岭。

作者 | 物流麻将胡

来源 | 物流沙龙

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